我國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
重金屬污染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從1月11日召開的2016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獲悉,今年將出臺“土十條”并全面實施,同時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繼續組織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建立規范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重金屬污染治理作為土壤修復的組成部分,掀起了新一輪的輿論熱浪。
“稻米鎘超標”“水鉛超標”“歷史鉻渣”……嚴峻的重金屬污染,正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各種途徑危害公眾的健康,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重金屬污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制品等人為因素所致。重金屬污染主要表現在水污染中,還有一部分是在大氣和固體廢物中。
重金屬一般以天然濃度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類對重金屬的開采、冶煉、加工及商業制造活動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等進入大氣、水、土壤中,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
我國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我國已連續發生30多起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包括湖南瀏陽鎘污染、中金嶺南鉈超標事件、四川內江鉛污染事件、山東臨沂砷污染、福建紫金礦業潰壩事件等。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2)》稱,我國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平均每年發生10起。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重金屬污染修復是一場持久戰
實際上,面對嚴重的重金屬污染,我國的治理污染和土壤修復工作未曾停歇過。《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明確,全國有湖南、內蒙古、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陜西、廣東、廣西、云南、甘肅和青海共計14個省區納入“十二五”重金屬重點治理省區。環保部依據重金屬產業集中程度和區域環境質量狀況,劃定138個重點區域,并圈定產生量和排放量較大、具有潛在環境危害風險的企業4452家。
對重金屬污染的治理近幾年也取得一些成果。“十二五”時期,全國堆存長達數十年的歷史鉻渣處置完畢,并完成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我國修復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是一場持久戰。盡管取得積極進展,但近30年涉重金屬產業的快速擴張造成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水平,重金屬環境風險隱患依然突出。部分地區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與2007年相比呈明顯上升趨勢,河北、內蒙古、福建、四川、陜西、新疆等省(區、市)控制新增排放壓力大。
重金屬污染防治是環境保護繞不開的一道坎。消息稱,2016年,環保部還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重金屬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考核,對到期未完成目標的地區進行環評限批。而除了依賴國家政策層面重拳出擊之外,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更離不開公眾的實際行動。
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措施重金屬污染的產生大多是由人為不注重環保造成的。因而,從源頭上切斷污染源才是根本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積累,有意識地進行水體和土壤保護行為,才不枉水和土給予我們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