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力推第三方污染治理 環保工程千億空間啟動(圖片源于網絡)
潛在運營市場年凈利潤超100億元,商業模式清晰
電廠第三方治理試點始于2007年,目前商業模式清晰、運營效果較佳,多家上市公司已開展該業務。該政策若全面執行,則將推動電廠大氣治理潛在市場空間的大幅擴容。截止2014年我國脫硫、脫硝特許經營規模分別達到9700、3300萬kw,而截止2015年全國火電機組達到9.8億kw,當年火電發電量約4.2萬億kwh,考慮燃煤機組占比90%以上,脫硫、脫硝、超低排放電價0.015、0.010、0.005元/kwh,則對應年運營收入合計近1000億元,凈利潤100-150億元。但運營模式推廣有待更為具體可執行配套政策的完善和落地。
大市場、高景氣、可持續,遠期還有排污權和碳交易
我們認為這是繼超潔凈排放電價政策后電廠推動大氣治理的又一強力舉措,側面反映出政府治理霧霾的強大動力,特別是以電廠為中心的脫硫脫硝除塵、超潔凈排放改造依然是大氣治理的核心戰場。進入2016年,超潔凈改造、特許經營模式推廣將共同推升電廠治理的潛在市場空間,特別是考慮到未來廢水零排放、固廢等處置需求和后期相關排污權、碳排放交易的龐大市場,電廠治污市場空間大、景氣度高且可持續。僅以排污費為例,2014年電廠SO2、NOX、粉塵排放對應排污收費就近200億元;碳排放交易市場超過1000億元。
建議重點清新環境、中電遠達、龍凈環保等
建議重點關注清新環境、中電遠達、龍凈環保等公司。清新環境超潔凈改造工藝技術,在手訂單充裕;脫硫脫硝特許經營規模較大,經驗豐富,受益于該政策的推廣;中電遠達背靠中電投集團,在手特許經營規模較大,存在集團運營資產注入預期、未來排污權、碳交易等業務拓展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