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漸成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帶動產業上下游齊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環保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介紹,“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節能環保服務業亦發展迅速。2015年節能環保總產值達4.5萬億元,年均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遠高于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對經濟發展貢獻度加大。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認為,隨著環保市場更加開放,投融資渠道更加暢通,國家對大氣、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增加,未來幾年我國將形成巨大的環境保護市場,環保產業將逐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環保中下游產業鏈也將被帶動起來。
在環保產業鏈上游,也就是環保研發和制造業產業。研發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實驗室等。環保制造業以中小規模經濟單位為主,目前環保產品的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差別不大,是一個競爭較激烈的市場,企業之間圍繞價格、產品和服務質量展開競爭。
在環保產業中游,也就是環保工程,以項目或工程分包為主要形式的市場,一些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其中。
在環保產業下游基本為運營階段,用戶以公共機構和業主方為主,是一個兼具買方和賣方壟斷勢力的市場,即買賣雙方都有向對方施壓的籌碼。
相關機構預測,預計2016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5.22萬億元,未來五年(2016—2020)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6.15%,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9.5萬億元。
然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要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權衡發展,實現環保全產業鏈的發展,還應掌握好環境保護涉及的多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激勵、約束機制創新,改變不同主體的目標函數和支付函數,以此獲得高水平的納什均衡,實現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以長江經濟帶為例,由于生態保護成本完全由上游承擔,生態保護收益卻由上下游非排他地分享。因此,上游地區沒有任何動力去保護環境,上下游陷入“囚徒困境”。針對這種情況,應當充分發揮上下游的比較優勢,上游保護環境,下游發展經濟。結果是,上游獲得環境資產,下游因環境受益,下游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機制向上游購買環境資產,由此實現上下游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