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和元宵節,北京的空氣質量好于往年。
北京市環保局2月23日通報的數據顯示,2016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北京地區優良天數為11天,中重度污染天數為3天,PM10及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3微克/立方米和59微克/立方米,而2015年春節期間,PM10和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3微克/立方米和81微克/立方米,兩項污染物的降幅分別達41%和27%。
這樣的改變只是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以來,全國74個重點城市2015年空氣質量相比2014年有了明顯改善:全國達標城市數量增加3個;平均達標天數比例提高5.2個百分點,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提高9.6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下降14.1%,PM10平均濃度下降11.4%,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考核細顆粒物的六省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了10.4%。
治理霧霾取得明顯成效,但根治霧霾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對仍未徹底消散的霧霾,人們仍不禁要問:霧霾究竟是從哪來的?怎么才能趕走霧霾?
帶著這些問題,媒體人士參加了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學術交流會尋找答案。
1霧霾從哪來?
去年入冬以來連續發生幾次重污染天氣,呈現出PM2.5濃度高,霧霾持續長、范圍廣的特點,這反映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緊迫性、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是受不利的氣象條件;二是采取的大氣污染防控的措施在冬季采暖期表現出針對性不強、效果不理想;三是各地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存在經驗不足、技術支撐不夠的問題。”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趙英民在會上表示,此次成立的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與總體專家組集合了國內的大氣領域的專家學者,將集成目前大氣環境科學領域的新科研成果,為國家大氣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氣應對管理決策提供直接的科技支撐。“近年來,大氣環境容量呈下降趨勢,再加上冬季冷空氣偏少,強度偏弱,同時城市化發展也使地面風速減小,與重污染密切相關的靜穩天氣天數呈上升趨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士徐祥德認為,從氣象角度來看,近年來不斷增強的厄爾尼諾現象所帶來的不利氣象條件,對霧霾的形成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而對于京津冀重污染天氣的形成,經過綜合來源解析結果表明,今冬京津冀地區重污染的主要貢獻源依次為居民燃煤散燒、工業排放和機動車排放,“其中,居民燃煤散燒是近期北京及周邊地區重污染主要的貢獻源,在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
對于這個觀點,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給出了數據作為證明:“2015年11月—12月重污染期間,北京市PM2.5污染主要來自于燃煤、機動車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地理上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分布規律,京西南區域站年均濃度高,達到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4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站年均濃度低,為53.2微克/立方米。同時,有機物和硫酸鹽組分多次出現快速躍增,為PM2.5污染升高的主要貢獻者;京津冀區域內各城市重污染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區域性污染特征明顯;重污染期間,北京市紅色預警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重污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介紹,通過其“區域空氣質量調控關鍵技術系統”對污染物輸送進行的分析,發現有5條主要污染物輸送路徑影響北京。京津冀北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占64%,其他區域貢獻均不超過10%;京津冀中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占53%,另外還明顯受到北部的傳輸影響;而京津冀南部對本地污染的貢獻只有45%,受中部和山東的影響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