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垃圾收集處理模式 浙江蘭溪趟出生態新路
源頭治理,垃圾處置分類化
——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全覆蓋。
一方面,當地出臺《蘭溪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可堆肥垃圾、其他垃圾”四大類減量化處置體系,實現堆肥垃圾就地堆肥、就近還田,回收垃圾資源利用,有害垃圾科學處理,其他垃圾按原模式采取焚燒或者填埋等無害化處置。另一方面,成立蘭溪市供銷再生資源回收交易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供銷社的經營服務網絡,對現有116家再生資源回收點或回收企業進行規范整治,形成收購、回收、分揀、銷售“一條龍”的回收利用體系,變“回收垃圾”為“資源礦山”。
——建筑垃圾多樣化收集全覆蓋。針對城市建筑垃圾點多、面廣、量大的現狀,蘭溪注重源頭管控,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對“三改一拆”產生的磚頭、水泥塊等建筑垃圾,采用直運式處理,通過覆蓋式運輸,做到垃圾不落地。對店鋪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時間登記備案,外圍設置公益性施工圍欄,安排環衛收集工人二次分類,塑料、木板等可燃燒的廢棄物運往垃圾焚燒廠焚燒發電,磚塊、瓷磚、玻璃等建筑垃圾運往中轉站中轉處理,避免垃圾、粉塵污染街面。對住戶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城區老舊小區設立固定投放點,配置建筑垃圾消納桶,物業小區設置建筑垃圾收集點,方便市民投放,及時分類、清運處置。建立專業建筑垃圾消納場和1000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中轉中心,原地分類建筑垃圾,為終端處置提供保障。
——農業垃圾資源利用全覆蓋。一方面,蘭溪以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鼓勵農牧聯姻,建立“豬-沼-菜(果)”等養殖場排泄物循環利用模式,鼓勵工業企業利用養殖場排泄物進行有機肥加工和生產,結對消納沼液和畜禽排泄物,實現養豬場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同時與企業合作,運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行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置。2014年該市水亭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內3家規模養豬場,與3個規模果蔬基地一對一結對,形成“豬-沼-作物”生態循環模式,每年節省化肥支出30多萬元。全年蘭溪市通過養殖場配套種植業和農牧聯姻就地、異地消納沼液70萬噸,實現沼液高利用率,污水零排放。
另一方面,蘭溪建立有機肥生產和循環利用體系,出臺《關于加強養豬場排泄物污染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工業企業利用養殖場排泄物進行有機肥加工和生產,并落實有機肥補貼政策。(生產1噸成品有機肥補助50元;對使用本市有機肥的本市種植戶使用1噸成品有機肥補助250元)。通過補助政策來激勵企業擴大再生產,引導農戶多用有機肥。蘭溪市的吉吉彩有機肥廠2014年有機肥產銷量約15000噸,基本實現產銷平衡。
循環利用,垃圾處置市場化
——垃圾轉運處理企業化運營。
蘭溪建立“分類收集、企業清運、集中處理”的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系統,以各鄉鎮(街道)主體,通過社會購買專業服務,公開向社會統一招標,由中標企業負責垃圾轉運,按照“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的要求,統一運營到市垃圾填埋場或焚燒發電廠進行處置,解決農村沿村傾倒、隨河填埋等垃圾亂象。
——工業廢物處理市場化運行。蘭溪積極引導水泥企業引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危廢項目,實現工業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一舉解決工業廢棄物處置難題。2015年,該市紅獅集團投資2.3億元技改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和危廢。利用水泥窯1200度以上的高溫處理工業廢棄物,使廢棄物替代部分燃料,減少企業燃料成本支出,產生的粉料可作為水泥熟料使用,整個生產過程無廢渣、廢水排放,廢氣排放低于國家標準。截至目前,已實現處置收入近5000余萬元。去年該企業處置蘭溪及周邊地區市政、印染、紡織、皮革污泥等一般工業廢物2萬余噸;電鍍、化工、醫藥等危險工業廢物6萬余噸。
——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蘭溪結合主導產業發展,將建筑垃圾處理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建筑垃圾進行有效開發,變身再生骨料資源作為水泥填充劑,廣泛應用于水泥企業,不僅大幅降低了企業成本,也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初步形成一條由水泥原料、輔料、燃料、金屬易耗件、銷售、物流運輸等組成的完整生態產業鏈。如豐源建材,將處理后的建筑粉灰應用于水泥添加劑,產品供應于南方等大型水泥企業和金華多個混凝土攪拌站,投產以來已實現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全年不僅可以消化蘭溪市30萬噸的建筑垃圾量,而且可以消化周邊地區的建筑垃圾20萬噸以上。
創新機制,垃圾處置長效化
——全面推行農村垃圾處置收費制度。
蘭溪按照“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實行了農村衛生保潔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市財政出資1000萬、鎮鄉(街道)配套投入1000萬、農村衛生費收繳1000萬”的垃圾處置籌資模式和保障機制,提升群眾環衛保潔意識,促進群眾由“旁觀者”向“參與者”、“監督者”轉變,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監督、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2015年,全市共收取974.67萬元,54.5萬農村常住人口及地方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收費率達100%,群眾參與率96%以上。
——建立垃圾分類減量化管理機制。
蘭溪圍繞“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的總體目標,按照“政府引導、群眾參與,試點先行、逐步推行”的原則,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置體系,從源頭管控垃圾減量和資源利用。2015年以來,垃圾分類試點覆蓋16個鎮鄉街道145個村,其中兩個試點鄉鎮,受益人口13萬以上,半年來垃圾清運量同比明顯減少52%。回收再生資源總量14.49萬噸。其中:廢紙類約5.84萬噸,廢鋼鐵8萬余噸,廢舊玻璃0.648萬噸,廢舊輪胎將近1000余噸,廢舊家電平均每天200多臺,全年交易額達3.2億元。
——創建農村環衛示范區連線成片。
蘭溪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打造農村環衛示范點為載體,突出先行先試、堅持示范,以點帶面、連線成片。2013年創建了蘭芝(蘭溪-芝堰)風情線,2014年,打造了游諸(游埠-諸葛)環衛示范線,兩條線串起了散落在農村的醉人風景,帶動了村莊的華麗蛻變。2015年1月柏社鄉的高山民宿文化節迎來了上海杭州市民前來洗心洗肺,3月黃店鎮的油菜花節、梅江鎮的紫荊花節吸引了近5萬市民前往踏青尋春,4月屆鄉村馬拉松迎來了4200多運動健兒參與,精心打造的“蘭芝風情線”被譽全國美的馬拉松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