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試行環保督察機制為美麗環境保駕護航
環保從“查企”到“督政”意味著什么?有人認為,這其實是環保治理思路的轉變,環保正從“治標”到“治本”轉變,“督政”實施“黨政同責”、“終身追責”無疑抓住了問題鍵,可以期待,環保工作必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建設幸福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不再是紙上談兵。
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2016年1月進駐河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試點工作,受理河北省環境保護方面的來信來電舉報。標志著全國范圍的環保督察風暴正式開啟。
“工業圍城”、“一鋼獨大”、“一煤獨大”,河北的空氣質量一直被人詬病。近幾年,河北官員的環境壓力漸漸“加碼”,環保部的督察力度也逐漸加大。2008年12月,環保部就成立了華北督查中心。2015年以來,環保部約談了十多個地市的政府主要負責人,其中就包括河北的滄州、承德和保定。2015年12月17日,在重度霧霾持續多日后,環保部派出多個督察組,京津冀地區的工業企業、燃煤設施等應急響應落實情況再度成為督察重點。
此次督察被冠以“試點”之名,可以追溯到2015年7月1日,中央深化改革小組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會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
2015年9月,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為中央環保督察組預熱時亦提到,“中央環保督察的對象,主要是各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督察結束以后,重大問題要向中央報告,督察結果要向中央組織部移交移送,這些結果作為被督察對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任免的重要依據。也有坊間人士據此解讀從“督查”到“督察”的變化:不是簡單查企業,而是問責干部。
為了扭轉“氣質”,河北亮出督察利劍。日前,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北省環境保護督察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诽岢觯瑢h境保護督察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方案列出了黨委、政府將被追究責任的16種行為。
《方案》的實施,體現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對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堅強態度和決心。當前,河北省正處于去產能、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有利于各項重要環保決策的部署實施,對推動河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意義十分重大。
此次《河北省環境保護督察實施方案(試行)》的出臺,是河北環境保護祭出的問責之劍,意味著環境保護和官位息息相關。16條追責,形式上看是事后行為,其實何嘗不是預先防范?把16條追責利劍高高舉起,讓地方干部既要對任上的經濟發展負責,更要對今后的生態環境負責,讓地方政府領導、環保部門負責人和環境構成一個共同體,形成一種機制,倒逼各級政府在決策時,真正把環境保護放到優先位置。從督查內容到督查形勢再到督查結果,從制度上對環保不力官員起到震懾監督問責作用。
追責對象直指地方政府領導,傳遞出河北治理環境“動真碰硬”的決心,問責機制的建立,不僅在理念上也在制度上把生態責任放到首位。切實做到對違法違規、失職瀆職者嚴肅問責,才能讓制度硬起來,真正形成“環保大于天”的氛圍,護航美麗河北,讓河北的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