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制定的《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該意見提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有序發展網絡預約拼車、自有車輛租賃、民宿出租、舊物交換利用等,創新監管方式,完善信用體系。
綠色消費是一種理性、低碳、生態化的消費模式,人們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而且個人的消費行為不損害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風尚,不妨礙他人的學習、生活、健康和安全,有助于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綠色消費倡導適度消費,反對一切揮霍性、性、鋪張性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在保證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條低碳的道路。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認為,制定此《意見》,是由于我國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明顯,這使得消費的種類和方式不僅對環境有著直接作用,也與各行業轉型方向密切相關,通過影響企業的產品和生產方式間接作用于環境。需求影響供給,綠色消費能提高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而促使企業生產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或產品。
推行綠色消費意義重大
早在“十二五”規劃的綱要中,我國就提出,要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我國的國情是什么?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常常被用來描述我國國情特點的八個字。但對這八個字稍作分析便可發現,由于人口眾多,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和礦產資源都較少。比一比中國和美國的國土面積:美國比中國小了30萬平方公里,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人均國土面積不到美國的1/4;如果計算耕地面積,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美國的1/8。這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國不能照搬美國人的消費模式。推行綠色消費,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十二五”規劃綱要對綠色消費模式做了專章闡述,主要內容是:“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抑制不合理消費。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很清楚,綠色消費模式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消費模式。推行綠色消費模式,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
綠色消費是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文化教育,綠色社會管理,綠色社會風尚都是綠色發展的組成部分,都必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都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產、消費、文化、社會等幾個方面互有牽連、影響,但都滿足綠色發展的要求時,各部分可以互相促進,反之,則可能起相反的“促退”作用。綠色發展根本的特征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應該體現在各類人群的各類消費活動中。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資源擁有量不足的國情,決定了綠色消費對于中國的重要性特別突出。
推行綠色消費仍路漫漫
當前,多數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不足。非綠色的消費方式還比比皆是,甚至蔚然成風。比如,在生活中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紙杯、餐盒等用品;在攀比消費心理的驅動下,頻繁更換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形成大量無從處理的電子垃圾;未對生活垃圾進行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區分;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等。
推行綠色消費,需要每個人的消費活動都符合生態文明理念。消費是人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的活動,每一項消費活動對資源、環境、生態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盡量使自己的消費綠色化。比如,以耐用的物品代替一次性物品;加強維護修理,延長物品使用時間,減少物品的浪費丟棄;積極配合垃圾分類收集,支持垃圾回收利用,將廢品變成二次資源;隨手關燈,節約用水,抵制過度包裝的產品,選用節能環保的家庭用品;等等。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積少成多、變小為大,推行綠色消費的效果就是十分驚人的。
推行綠色消費,應加強綠色消費宣傳教育。通過大力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形成以踐行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為榮,以鋪張浪費、加重生態負擔為恥的社會氛圍。黨中央號召,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行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消費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我們應積極響應、自覺踐行這一號召。
推行綠色消費,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分重要。應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完善經濟政策,運用市場化機制,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促進人們綠色消費理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