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技術智匯平臺屆年會在北京召開
在6月7-8日在北京舉辦的清潔技術與融資峰會暨環保技術智匯平臺屆年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十三五”期間,不斷加速的環境治理將會極大地激發環保科技創新,為環保產業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他說,“大氣、水和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計劃的全面實施,將推動環保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此外,環保部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管理司的專業人員分別就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做了詳細的解說。
多元化融資加快水專項污染治理步伐
“水十條”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70%的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III類標準;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平高于III類標準;全國地下水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海水質達到優良比例為70%。
環保部在推行“水十條”方面做了許多實質性努力,如針對黑臭水體提供互聯網 服務,專門設置APP,用于民眾發現周邊的黑臭水體,并方便GPS定位舉報,提高治理的工作效率。
在水污染防治中,下步的需求一是科技支持,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三是加快多元化融資。毋庸置疑,在保護自然水體、加快經濟轉型的基礎之上,強化科技的支撐是加快污染治理步伐的關鍵。會上,環保部又提到了加快PPP項目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可見,資本運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超低排放實現歷史突破“氣十條”推動產業轉型
從“氣十條”出臺到去年年底,全國空氣質量已有了明顯改善,全國PM10濃度比2014年下降7.4%,京津冀地區PM2.5下降10.4%。其奮斗目標是,到2017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
在實施環保重大工程方面,環保部將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等重大工程。去年底,環保部等3部委開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提出到2020年,全國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燃煤電廠力爭實現超低排放。目前,已有2億千瓦時燃煤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一大批先進適用脫硫脫硝除塵及其系統集成組合技術被開發出來,并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中國燃煤大氣污染物減排的歷史性突破。
“氣十條”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中做了明確規定,要嚴格控制鋼鐵、水泥等落后產能行業的淘汰任務,壓縮過剩產能。同時要加快能源機構調整,2017年,全國煤炭比重需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煤炭消費量要達到負增長。
同時,重點地區要實行煤炭減量替代,全國要推行煤炭的清潔利用,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明確指出,東、中、西部要在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完成改造。可見,燃煤電廠配套環保項目的升級改造是近幾年大氣處理公司的重要業務組成。
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國家積極推行煤電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中國發電裝備“走出去”,同時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電力行業脫硫機組安裝率已增加到99%以上,脫硝機組增加到92%。可見,電廠脫硫脫硝已走在了前端,除脫硫脫硝外的其他污染物的協同控制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土壤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修復市場僧多粥少
從國務院這三個“十條”推出的先后順序,我們也能大致感受到污染物的演化方式,和行業進入的深度以及順序。一般來說,土壤污染是大氣和水污染的受害者。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而是固、氣、液態污染物匯集的加成結果。
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6月7日公布的新測算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污染場地數量在100萬至200萬塊,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總容量約為204729.2億元。在當日召開的“清潔技術與融資峰會”上,該戰略聯盟理事長姜林透露,由22家國內從業單位大規模協作編制的《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即將發布。
報告披露,目前我國土壤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污染嚴重;工業污染場地修復原位技術比例較低,風險控制技術未能得到應用。我國目前污染場地技術標準非常不完善,基本是在調查和技術方案部分。修復過程相關的技術導則基本缺失。尚缺乏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土壤修復資金來源仍相對單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
調查發現,場地污染情況為嚴峻,主要分布在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采礦區、工業園區、污水灌溉區等用地,超標點率介于20.3%-36.6%。污染特點集中表現為污染物濃度高、成分復雜、污染土壤深度大,土壤和地下水往往同時被污染。從污染物種類看,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POPs、石化有機污染物三類。
姜林說,未來在土壤修復技術發展方向上,應從單項向聯合集成的土壤綜合修復技術發展;以單一的填埋焚燒等高成本技術逐漸轉向低成本的生物和環境友好的綠色修復技術;從單純修復治理向修復治理與風險控制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加強移除及處理后土壤的管理和再利用,大程度節約成本;優化和調整城市建設項目規劃,使修復需求小化;合理確定修復目標和修復需求,避免場地過度修復。
調查還發現,目前市場上已承接項目的從業單位群體呈金字塔型分布,累計承接5億元以上金額的企業各有優勢,著力于解決行業現有難題的公司前景看好。分析顯示,目前土壤修復市場上已承接項目的從業單位以環境領域的“老牌”公司居多,門檻相對較高,新創公司介入市場競爭較有難度。但總體上看是“老牌企業有優勢,新創企業有機會”。
對于各界關注的未來土壤修復市場容量問題,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預測,“十三五”期間市場穩定增長。“通過估算待修復耕地、礦山、油田和工業用地的市場規模,預測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總容量約為204729.2億元。綜合分析認為,2016年至2020年期間,國內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大約在849億元左右。”姜林說。
峰會上,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投資處副處長杜會杰透露,為支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2016年整合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首期安排資金90.89億元。
高能環境總經理魏麗建議,在土壤修復領域,大企業應做好大項目,以過硬的技術和施工能力、良好的素質和企業責任感來為國家和百姓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輔助政府做好行業相關規范、導則和指南,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加強技術研發,行業發展趨勢。小企業應專注于一點突破,專注于一種技術或一塊市場更有利于保持競爭力。
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
“以環保科技創新為,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已成為當前中國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識。”黃潤秋說,“十三五”期間,環保部將大力推動建立服務環境質量改善的環保科技創新體系。將堅持重點突破,推動環保重大科技專項和環保重大工程的實施。
據介紹,環保重大科技專項包括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重點專項、清潔空氣研究計劃等重點科研專項,以及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危險廢物與有毒有害化學品管理、核與輻射安全等。
黃潤秋說,“十三五”期間,環保部還將做好環保技術成果轉化,構建上下聯動的環保產學研用協作機制。加強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共享平臺建設,建立互聯互通共享的成果庫及信息服務平臺,鼓勵專業機構開展成果分析挖掘和運營服務,建立成果轉移、轉化新機制。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看來,環保產業同樣面臨升級的問題,需要發展更的產品和服務,而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都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技術的創新。所以,要按照國家的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培育附加值高的環保產品或服務。
李佐軍認為,環保產業真正的驅動力還在于市場的需求,市場的力量是強大的,要解決的是環保產品的需求問題。首先是把環境更多地變為消費者需要的環保產品、生態產品,鼓勵消費者去購買,然后培育一批環保方面的創新型企業、企業,環保產業才能發展起來,再往后才是通過政策的鼓勵來引導企業發展的環保產品,這是發展環保產業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資料來源:新華網、財經民生、上海證券報、點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