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尋求環保合作
“美中兩國都面臨著環境污染的問題,這促使我們必須攜手共同解決這一挑戰。借助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和針對水資源的聯合投資機制,美中兩國正在共同探討一些創新的技術,疏解水資源匱乏的壓力,同時提升能源生產和使用的管理。”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史墨客在5月舉行的“科技·環境·生態城市”中美環保高峰論壇上表示:
近年,中美在環保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其中包括,2014年中美高領導人聯合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2015年9月主席訪美過程中明確提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中美環保領域的合作,集結雙方優勢,謀求務實合作的新方向。
作為上述論壇組織者之一,總部設在美國的環保和水處理企業藝康集團表示,該論壇旨在搭建一個資源共享、溝通交流和知識分享的平臺,讓政府部門、中外企業和學術等機構能夠充分了解城市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漸進關系,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
今年三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綱要”在對“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部署中指出,要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擴大綠色環保標準覆蓋面,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隨著“大氣十條”“水十條”的推進實施,以及“土十條”即將出臺,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勢頭呈迅猛之勢。
水資源是關鍵
可見,從政策層面看,我國對于加強城市聯動,共同促進環境保護方面正在重拳出擊。而政策出臺的背景,是全國乃至都面臨的環境治理挑戰,其中就包括正在面臨的水資源危機。
世界銀行新報告顯示,水資源缺乏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GDP下降,而且預計2050年城市可用水資源比現在少三分之二以上。
對此,藝康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王鐵表示,水資源缺乏的預測是一個缺口概念,并不是真正減少,因為水資源本身是一個循環概念,總量是不會減少的。
“隨著社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增長,對水的需求和耗量在增長。聯合國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接下來將進入后工業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2030年,如果說單位GDP用水量不變的話,中國用水增量會超過所能供水量的50%。這也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水產量問題。”
王鐵舉了一個水足跡的例子,對大部分企業來說,假如工廠買了1000噸水,可能真正用到生產上的只要其中20%,那么其余80%要么被浪費,要么蒸發掉。而如果能把這80%的浪費降低,就能夠減少水價。而且,水是能源的載體,能源成本比誰更高,如何通過節水減少能源消耗也是問題的關鍵。企業一旦能夠通過節水節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就更有動力實現真正節水,從而降低單位產出水耗量,后達到水供給和需求平衡。
政企合作打通環保產業鏈
2015年6月,藝康集團在江蘇常州與工業水處理企業江海環保實現了合資,成為后者的主要控股方。以此為機緣,藝康集團開始嘗試與常州探索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以實現企業和政府的互動合作,緩解常州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所面臨的環境壓力。
“常州是重工業城市,有很大的鋼鐵企業,常州也是很大的化工基地,當然常州也有很多的制造業企業。這些都是用水大戶,同時也是有比較多的環境治理要求的企業。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技術跟這些企業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王鐵稱。
王鐵認為,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把包括環保在內的工業鏈打通,這其中需要所有企業的參與,形成綠色供應鏈,涵蓋客戶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工業環節,確保每一個都符合環保要求,放大投入產出比。
原標題:政企聯動探索城市環保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