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資本涌入碳交易 市場化成低碳發展重頭戲
我國碳交易市場已經興起,未來的碳減排潛力巨大。但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還很不完善,存在著交易價格過低、開發項目領域過窄等問題。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資源,碳排放權的低價出售,可能會給我國帶來風險。當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碳交易市場短期內將經歷低谷,但長期看前景依然樂觀。
千億級碳市場資本追逐
據IEA(能源署)統計,我國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在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我國減排壓力越來越大。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本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
據專家介紹,我國的碳排放40%以上來源于電力,這主要是因為國內70%以上電力由燃煤提供。盡管近年來,國家已加大清潔能源支持力度,降低燃煤的使用,但煤電退出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數據顯示,火電不論是在投產規模還是在建規模方面,占比都是大的。從經驗來看,采用碳交易等經濟手段,鼓勵企業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有效方法,也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專家和業界已經注意到了碳金融這一巨大市場。
2011年11月,中央確定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七省市作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目前七地碳交易市場均已開展。2015年,七地成交量共計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中國碳交易市場也進入一個新階段。2016年,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低碳發展、綠色金融成為焦點。2017年,我國將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這被業界視為高達1000億元新市場將正式開啟。
如果中國碳市場發展成為歐盟那樣成熟的高度金融化,由于其杠桿作用,市值將遠遠超過這個數值。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每年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將達到600億-4000億元,現貨市場將達到10億-80億元。
生態補償市場化方式
隨著我國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低碳生態補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低碳生態補償是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模式下的保障機制和制約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低碳經濟深入發展,亟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低碳經濟。
市場化生態補償體系在低碳發展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戰后決定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進步導致的率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資源的產出率卻難以同步增長,兩者的不協調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后,率快速增長,但資源產出率卻未能同步跟上,盡管政府投入了很多資源來提高資源產出率,使之與率相伴而行,但“十二五”獎補政策花了七千多億仍然效果不佳,說明行政手段難以持續發揮作用。而碳市場可以使率與資源產出率相向而行,不但對管制企業可以發揮作用,對于規管之外的企業也會發揮引導作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在第七屆地壇論壇上表示。
市場化方式真正能實現生態補償的關鍵在于,建立的是真正的碳市場還是虛假的碳市場。美國加州等地的碳市場把碳市場當成了一種綠色籌資手段,通過從碳市場得到的資金去發展低碳領域,碳市場參與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沒有平等獲得回報的權利,率與資源產出率還是無法相向而行。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表示:“只有環保、生態文明,包括碳交易市場可能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時超越左右之爭,內外之別的共識,能為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提供巨大的制度紅利。”其次,做好監管,公平一致穩定的運營碳市場,也是市場化生態補償的反饋調節。
(原標題:資本追逐碳交易市場 揭秘所謂生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