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年的波折,中國核工業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關于“華龍一號”技術的完全融合仍舊未能完全實現。在停頓了數月后,近期又出現了新的進展。
8月3日,來自中核發布的公開消息稱,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等四部委共同見證下,“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中核集團華龍一號融合方案獲絕大多數專家支持。中核表示,這一評審也標志著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加快推進國內外華龍一號項目核準創造了良好條件。
據公開資料,“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專家評審會在7月21日—22日就已經召開。十多天后,這一消息被中核單方面宣布。投票結果顯示,中核推薦的“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獲得了絕大多數專家的支持。14名專家支持中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支持中廣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持中立態度。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評審會的結果,將促進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往前邁進一步,但并不意味著融合的終結果就是采取中核的方案,接下來,兩家公司還將繼續討論和磨合,終方案到底如何,還需要國家上層部門決定。
技術融合以中核方案為主
對此,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在會上稱,融合版華龍一號是基于中國核電發展三十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自主研發,有著深厚的技術基礎和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5、6號機組建設進展順利,充分驗證了華龍一號各項技術的成熟性,而巴基斯坦卡拉奇2、3號機組的落地,證明了華龍一號具有獨立“走出去”的能力。
中核集團建議的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是在示范工程成熟設計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中廣核方案的長處,代表三代核電技術發展方向,是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支撐。會上,中核集團從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性、經濟性、技術成熟性及設備國產化程度等五大技術方面,詳細匯報了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并應專家要求介紹了福清5、6號和卡拉奇2號機組的建設進展。
公開資料顯示,華龍一號由中核集團推出的ACP1000技術和中廣核推出的ACPR1000+技術融合而成。這兩種同樣機型的技術在本質上并無太大區別,均由第二代核電技術改造而成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這兩種技術對外都統稱“華龍一號”。
國家把中核集團的“華龍一號”和中廣核的“華龍一號”進行融合成為未來的華龍一號,其目的是協調這兩家企業用“一個拳頭”應對競爭。半年前,2015年12月30日,中核集團和中廣核用幾乎一樣的口徑分別對外宣布了華龍成立后的使命。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專家評審會的結果,將對華龍一號未來的融合方案起著重要性的參考作用,但不是終的結果。“相關單位給華龍的要求是在今年上半年把融合方案拿出來,經過各級專家評審后,下半年進入實施階段。時間很緊,但是我們一定會抓緊完成。”華龍董事長鄒勇平此前曾說道。
批量化建設速度恐放緩
而在多位業內核電人士看來,核電企業看似爭技術,實則是爭話語權爭利益,這也涉及到國內核電發展是多元化還是統一化的范疇。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中,在滿足規則和標準的前提下,兩種技術理應共同存在,誠如俄羅斯這樣的核電強國也同時擁有兩種核電技術方案。雖然專家評審會絕大數通過了中核集團的融合方案,但投票結果是不是確定終融合方案的決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爭議。
“融合方案本來原計劃是6月底出的,現在看來可能要推到9月,如果終出不了,國家能源局可能會從中斡旋。”一位核電央企人士對此表示。從華龍公司的注冊資本和管理架構對半分來看,或許就注定了雙方技術融合絕非易事。華龍核電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中廣核和中核雙方各占股50%,1:1的持股比例讓業內人士一度對華龍一號能否按進度完成融合提出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中廣核和中核一直表示希望能促進“華龍一號”在國內進行批量化建設,其中,國家能源局給寧德5、6號機組的路條就明確了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其它項目如福建漳州、海南二期等也有意向按照采用華龍技術來開展前期各項準備工作。現如今,融合工作尚未終完成,相關項目審批也一直停滯,這也意味著華龍一號在國內批量化建設速度進一步放緩。
2016年以來,伴隨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電力產能過剩,棄核問題逐漸突出,迄今為止尚未有一臺核電機組獲核準,加上中英核電項目的諸多波折,持續的技術路線之爭更讓中國核電的進程充滿諸多未知。
拓展海外市場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華龍一號’落地英國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我們相信,‘華龍一號’未來將躋身核電市場份額前列,帶動國內裝備制造業集體走出去,并助力中國核電企業多業態、全產業鏈布局海外。”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依托我國30年不間斷的核電建設經驗和強大的核電產業鏈,目前“華龍一號”的國產化率至少在85%以上,絕大部分關鍵設備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產。“與核電市場上為活躍、訂單多的俄羅斯技術相比,‘華龍一號’非常有競爭力,我們有與俄羅斯等老牌核電強國同臺競技的底氣和實力。”賀禹說,“‘華龍一號’出海將有力帶動我國核電成套技術設備和工程總承包服務的出口。”
另據能源署和經合組織核能署預測,按照溫度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到2050年,核電裝機將達9.3億千瓦,是現在核電裝機容量的2倍多。碳減排要求的提高,必將帶動世界清潔能源的大發展,提升對核電全產業鏈產品的需求。“核電企業出海也將相應走向多業態、全產業鏈布局。”賀禹表示。
就中廣核自身的情況來看,除了傳統核電業務,核燃料、新能源業務已經成功走出去,業務遍布從北美到西歐、從東南亞到非洲的廣袤區域。賀禹介紹,中廣核目前已在韓國擁有3個燃氣、燃油循環聯合電站,總裝機容量204萬千瓦;同時還將馬來西亞等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3個清潔能源項目收入囊中,在運裝機容量共計662萬千瓦,并有超過1000萬千瓦的清潔能源項目儲備。
“隨著‘華龍一號’的崛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核電強國。如今的中國核電企業不僅有底氣做好傳統業務,更有余力圍繞核電產業做好橫向和縱向布局。”賀禹表示。
(參考資料:每日經濟新聞、財經日報、界面新聞、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