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改革 重慶打出國企國資改革組合拳
7月下旬,媒體來到四聯集團旗下子公司川儀股份的生產現場。川儀總工程師聶紹忠介紹,硅壓阻變送器被譽為“工業自動化儀表皇冠上的明珠”,變送器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被業內視為行業地位的試金石。多年來,川儀股份加大科研投入,在國內開發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硅壓阻原理高精度壓力變送器系列產品,達到性能品質,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目前該公司智能變送器年出貨量已占近50%。
據重慶國資委副主任林軍介紹,重慶市鼓勵和支持市屬國有工業企業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通過控股和參股,發展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并以創新項目為抓手,自主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相結合,推動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的全面創新。同時,重慶還創新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做實一批股權投資基金,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新產業、新業態。目前,已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12家,基金總規模達2368億元,基金已投資新產業項目430億元,撬動社會投資達1300億元。
在增加有效供給的同時,重慶加快了低效無效資產處置,清理了重鋼集團、能源集團、糧食集團、化醫集團、交通開投集團、旅投集團6戶企業閑置存量土地3.9萬畝,按照自行盤活、與區縣政府協商回購或儲備、由地產集團收儲等方式制訂處置方案。目前,重慶市重點推動重鋼集團、能源集團2戶企業的鋼鐵、煤炭產能化解。重鋼集團已關閉年產能140萬噸的1750立方米高爐1座、年產能240萬噸的煉鋼80噸轉爐3座;能源集團已關閉8對礦井和2個火電廠,已減少煤炭產能186萬噸,減員分流2.4萬人。
對重鋼集團現有的14家符合“僵尸”“空殼”條件的子公司,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推動企業盡快脫困。對“空殼”企業,采取關閉或依法破產方式,徹底消滅虧損企業。“截至目前,已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8戶,正啟動破產程序的企業28戶。”林軍說。
為了給企業降成本,重慶市加大力度,加快清理存量庫存,堅決壓減不適銷不對路、價格下行趨勢明顯的產品的產量,減少新增庫存。8戶工業企業5月末存貨較上年同期下降7.2%。同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和公司債,用長期低利率債務置換短期高利率債務,有效降低利息支出,減輕企業財務負擔。1—5月,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財務費用同比下降8.9%。
在降低物流成本上,重慶也下了大功夫。例如,通過加強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樞紐建設,發展多式聯運,推動樞紐港區、重點物流園區和工業園間互聯互通,打通物流運輸“后一公里”;并通過促進通關一體化,降低口岸運行成本,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物流效率,使渝新歐運營成本比開行之初降低40%,運行周期也從16天縮短到13天。據統計,如今在重慶,一臺打印機零部件的物流成本,已經從30元降低到3元。
同時,重慶推進售電側改革試點,采取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取消電價中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費市級征收部分等措施,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政府還下調了非居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具有調峰能力的工業企業用氣從過去的2.84元/立方米降到目前低1.84元/立方米,大降幅超過35%。僅此一項,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減負50億元。
“這一輪國企改革關鍵在于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林軍表示,重慶國企改革在給企業“松綁”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今年1—6月全市國有企業營業成本下降1.9%,管理費用下降3.4%,財務費用下降1.5%。
“管理層級進一步壓縮,使運營效率不斷提高。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3億元;利潤4.83億元,同比增長5.15%,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處于行業水平。”重慶商社集團副總經理表示。
重慶市還按照產業關聯度,突出主業,采取無償劃轉、吸收合并、協議轉讓、公開轉讓、清算注銷或司法破產以及改設分公司等方式,推進企業減幅縮鏈,將市屬國有企業管理層級原則上控制在三級以內,形成主業突出、產權清晰、層級精干、幅度合理的治理結構和管控模式。
與此同時,重慶市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開展產能合作,重點推進基礎化工、軌道交通、電站設施設備、垃圾焚燒發電等產業“走出去”。
原標題:重慶:打好國企國資改革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