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上海水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形成了治污為本、截污為先、標本兼治、建管并舉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在城市快速發展、環境壓力持續增大的挑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依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特別是在飲用水源地建設和保護、骨干河道治理等方面成效明顯。
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上海的環保工作者也清醒地意識到,水污染防治工作是長期、復雜、艱巨的。目前,上海還存在著地表水水質總體不能滿足功能區要求、污水廠網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跟上城市快速發展需求等諸多問題。
2015年4月,國家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要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分別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為切實加大上海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水生態安全,維護水生態系統功能,上海市政府組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發改委、市農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城鄉住房建設管理委等部門編制了《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專項行動計劃的方式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
政策篇·新一輪治水計劃蓄勢待發
據《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其中明確,上海治水長目標著眼于25年后,要求到2040年,上海水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恢復并提升。《方案》透露,2017年底前,黃浦江上游金澤水庫工程要建成通水,全市在用集中式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要全部實施封閉式管理。
污水和污泥是上海水污染防治要重點攻克的對象。上海將加快推進中心城區石洞口、竹園、白龍港及郊區泰和、南翔、松東、朱家角、崇明城橋等30余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和新建、擴建工程,到2020年底,上海將因此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60萬立方米/日。
《方案》明確將從農業、工業兩大水污染源入手治理。在農業上,上海一方面將減少二麥種植面積,轉為種植綠肥或休耕;另一方面,將減少菜地農用化學品投入,使化肥農藥施用量在5年內削減約兩成;上海的畜禽養殖總量也將被嚴格控制。
工業方面,將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2016年底前,全面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相似的思路還被借鑒到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內污染企業的治理上,《方案》明確,未完成淘汰上述保護區內污染企業的任務,區縣審批和核準相關行業新建項目的權利將被暫停。
對企業而言,排放超標和超總量,將掛上“黃牌”,一律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整治仍不能達到要求且情節嚴重的,將掛上“紅牌”,一律停業、關閉。上海將從2016年起,定期公布環保“黃牌”“紅牌”企業名單。
技術篇·河浜如何摘掉黑臭帽子?
那么,如何從技術層面,讓一條黑臭的天然河道變身成為水質達到市政Ⅰ類水的“清水河浜”呢?早在2012年,上海市有關方面在這條河道所在的開能環保園區里展開“全水回用零排放系統”應用,在環保園的東面和北面分別建立兩個污水處理站,實現全自動控制。園區內各單元的污水經污水收集管網統一匯入污水處理站,再經微生物的厭氧、好氧降解,使得污水達到處理排放標準,進入下一道人工濕地生態系統。
在開能環保園區內,大大小小的人工濕地,以及種植的挺水植物構成了一道獨特的綠化風景,園中還藏著很多小型的污水處理系統。據介紹,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由石英砂、陶粒和碎石及所種植的挺水植物組成,排入人工濕地處理后的污水,其營養成分可為挺水植物所吸收。同時,濕地所形成的垂直過濾層不但將水變得更加澄清,還可利用過濾層中的微生物進一步將水中的營養成分吸收降解。
河浜游泳賽道里的水,正是由污水循環處理后得來,全部是廢水的生態二次利用,就此開能環保園區不再向市政污水管網排放廢水。這種做法既降低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負荷,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用水的浪費,給自己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當相關媒體問及這樣的整治成本是否很高時,有關人士透露,如果只是滿足一般的污染治理和利用(如澆灌花草樹木)成本相對較低,要達到可以作為景觀用水和生活回用(如沖廁)則成本相對更高。目前這套“全水回用零排放系統”的處理能力可以達到100噸/天,約相當于100臺家用全屋凈水設備的處理能力。從技術類型上講,利用的基本都是自然生態的處理技術,成本不會太高。因此,“全水回用零排放系統”在南方地區都可適用,適用范圍非常廣。
管理篇·推進實施突出統籌集約
與此同時,位于青浦區的金澤水庫,預計2016年年底建成。該項工程建成后,將結束上海西南五區原有“一區一點,分散取水”的舊格局,形成“一線、二點、三站”的黃浦江上游原水供應聯通新格局,保障上海市西南五區安全用水。
“原有格局抵御能力差,一旦遇到地域突發性污染事故,直接影響地區供水安全。通過集約化建設,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上海市環保局水環境和自然保護處處長屈計寧指出,根據這個思路,上海要進一步優化“兩江并舉,多元互補”的供水格局,通過對長江、黃浦江的聯防聯控,全面完成集約化供水大格局。
眾所周知,“上海市面積不大,但人口高度密集,經濟高度發達,唯有采取集約化、精細化的管理方法,方能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管控效果。”上海市環保局負責人說,“在環境監督執法上,方案要求在‘立法優先、完備法制、依法治污和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加大流域、區域、部門協作聯動,尤其要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追究之間的協作聯動,確保統籌兼顧和完善集約的執法效能。”
“對水源地保護,要善用經濟杠桿,以生態經濟補償的方式有效限制其工業、農業發展和由此帶來的污染;控制全市污染排放,則采用結構產能調整和提升管理效能的辦法,通過科學測算排放總量,對產業進行優勝劣汰,并提升新項目引進門檻,提高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控污、防污和治污水平。”上海市環保局負責人說,“只有如此,上海才能確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的科學發展。”
謀劃綠色發展的新棋局
而治水只是上海近年來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之一。破污染之源,立生態之旗。上海作為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同樣肩負著綠色發展“新”的責任與使命。2015年3月,上海正式啟動了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較前五輪相比,新一輪環保計劃要求更高、標準更嚴、力度更大,預計總投資額達1000億元。事實上,上海近年來通過持續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生態環境“減負”問題得到了明顯改觀。
數字顯示,上海已連續13年環保投入占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3%左右,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已連續9年穩定保持在85%以上,曾因工業污染而變黑變臭的中小河道基本煥然一新,長江、黃浦江、蘇州河等水系水質保持穩定。
作為上海傳統的石化工業集聚區,金山區也是“十三五”上海環保“短板”所在地。為徹底解決隱患,上海市為金山區量身定制了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其采取的“按日計罰”等舉措,倒逼企業在每個生產環節上都要進行環保改造和技術升級。
“盡管產品市場熱銷,但在環保新機制下,我們還是主動停掉了使用20多年的老舊生產線,提前對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當地某大型化工企業負責人“吐槽”:一開始也有想法,但從長遠看是理解、支持的,生態保護必須放在位!
當然,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上,上海有過經驗也有過教訓,治理了數十年的蘇州河至今仍牽動著很多老上海人的神經。如用時間來衡量,十年的污染或許要千百年來恢復;如用經濟來計算,一元的產出或許要五元、十元的投入來彌補。大賬與小賬之間,長遠未來與短期利益之間,上海正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作出回答。
(參考資料:中國證券網、中國環境報、法制日報、解放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