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環保而言,PPP模式的出現無疑為打破大的資金瓶頸照射過來一道希望曙光。然而,這表面看起來風光無比的PPP,真的是一段實至名歸的“婚姻”,還是僅僅不過一場蓄謀已久的“龐氏騙局”?
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提出,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作為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的重大改革舉措,這被認為是PPP模式開啟的信號。
2014年以來,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接連發文倡導PPP模式。尤其是當年4月21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通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決定在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展特許經營。此辦法被稱為PPP的“基本法”。
雖然2014年重新被推至風口浪尖,但從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項目實施情況而言,PPP的真正落地是在2015年,這一年,被稱為環保政策“元年”,同樣也是PPP的“元年”。
PPP業內流傳著這么一句話:“PPP不是婚禮,而是一段婚姻”。這段婚姻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如外界所看到的一樣美滿幸福愛意滿滿?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各地推出的PPP項目中,僅有約10%得到社會資本的回應,由此引發的“叫好不叫座”質疑聲鋪天蓋地。
據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介紹,PPP項目之所以出現落地項目少、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主要是其在推廣過程中的幾大難關。“很多地方認識局限在緩解債務壓力上,將ppp作為又一次甩包袱;一些地方將ppp等同于新的融資渠道,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等,將部分項目包裝成ppp項目;第三,社會資本,特別民營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主要對政府能否履新長期合同的信心不足。再就是缺乏真正熟悉政治和業務的人。”孫曉霞說。
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出臺被稱為“43號文”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刂坪皖A算管理,原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被剝離政府融資功能。如此一來,地方融資只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地方政府債券,另一個是PPP模式。由于地方政府新增債券供給不足,對地方新增項目來說,還有大量融資缺口,因此地方融資只能通過PPP來做。
對地方政府而言,PPP模式不僅減輕了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PPP模式實際上是對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改革創新、依法行政的“倒逼”。以至于許多省份都選出大批PPP試點項目,力爭在短時間之內上馬。
PPP項目資金動則上億乃至數十億,金額龐大,合同期多為20~30年,運行期長,一旦操作不當,將給公共利益帶來巨大損害。厘清PPP項目真假問題直接關系到PPP模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一般而言,假PPP項目具有四大特征:沒有公共屬性產品、交易雙方不是政府和社會資本、非長期合同關系、風險不共擔且政府承諾保本。
因此,在PPP波濤洶涌的同時,各地政府應當保持冷靜,需要建立透明、完善的合作伙伴篩選機制,加強對PPP的過程監管,提高對PPP運行的風險預判意識。一是避免名為PPP實則讓政府背上高息債務的“偽PPP項目”。二是謹防公共利益受損以及灰色交易等問題出現。三是要避免疏于監管,導致PPP濫用或釀成財政風險。四是避免PPP合作伙伴選擇不當帶來的損失。
深入了解后,并不難發現,PPP改革的重要性不亞于經濟體制改革,它涉及經濟體制、投融資、財政、行政體制改革,是一個非常系統的改革,盡管項目在全國火熱推動,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PPP確實還處在初步探索的“弱冠之年”。
從統一立法步入快車道、部委分工明確、稅收優惠政策初步成型,到由財政部等20個部門聯合推動的PPP第三批示范項目名單即將出爐,種種跡象表明,PPP頂層設計框架正在加速成型。對于PPP來說,可能已經開始步入“好的時代”,但同樣也可能是“壞的時代”。
至此,環保在線也想說一句:“PPP不僅僅是一段婚姻,更是一段需要用心經營的婚姻。如若不然,離婚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