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分流難擋上升勢頭 大環保產業佇立風口
總體而言,漲幅較大的板塊多與環境治理(不僅僅是環保)有關,水務、裝飾園林、水利建設、PPP模式、水域改革、污水處理、風沙治理、海水淡化,這些板塊足以構成我們心中一幅當前資金流入的“結構圖”。
“從二級市場交易來看,資金對PPP及生態環保概念的炒作已有小微風險,9月7日國禎環保、美尚生態、首創股份等一大批概念股沖高回落,并沒有牢牢地封住漲停板。”有業內人士作出以下判斷。
從政策層面切入分析,8月31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做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時指出,下半年,要大力推廣PPP模式,加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經濟下行壓力趨大及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宏觀背景下,PPP政策刺激力度將越來越大。PPP刺激政策將在投資收益率、財稅政策、退出機制以及促進公平競爭等方面逐步落實政策加大力度刺激PPP。目前PPP入庫項目超12萬億且仍在加速增長,截至6月底落地僅約1萬億,PPP落地空間巨大。
由以上政策及市場動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前期對資金炒作邏輯的判斷依然有效,市場資金對PPP及生態環保概念炒作應該不會馬上結束,但資金對標的的選擇已出現明顯分化。
再由股市反饋到行業企業的中報成績,58家已發布中報的環保上市公司,僅一家虧損,與去年相比,整體營收上漲了28.1%,凈利潤上漲了12.2%,同期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僅為-3.9%。PPP項目和環保并購是推動公司業績上升的兩個關鍵因素。
整體來看,環保行業業績分化明顯。其中受“土十條”預期催化影響,土壤修復板塊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均為行業,伴隨而來的是營業成本同比增長快。而與之相反的傳統大氣板塊,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處于行業低水平。
從公司層面來看,百億市值以上的大公司貢獻了環保板塊的七成收入、八成凈利潤,二者的增速分別達36%、28%,而市值50億元以下的小公司營收、凈利潤都出現了下滑。
總結:
整體來看,環保行業業績分化明顯,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細分板塊之間業績分化也較明顯,水處理和監測業績增長較快,但節能和水務業績表現不佳。
既然市場資金對PPP及生態環保概念炒作應該不會馬上結束,中小投資者應該分類來看待,從PPP項目生命周期及業績兌現的角度,可關注擁有產業鏈一體化綜合優勢企業;遠期來看,隨著PPP項目的陸續投運,可關注資金實力雄厚、項目承接實力強、運營管理水平高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