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農村環境衛生 廣西打造“清潔鄉村”升級版
金秋時節,來到廣西上林縣巷賢鎮磨莊,可以看到,清澈的水塘邊,風車草、美人蕉依然綠意盎然;水中小魚兒來回游弋,泛起微波粼粼;整個村屯找不到亂扔亂放的生活垃圾,鄉居環境既整潔又美麗。
每到傍晚,村民磨日煥喜歡到村文娛活動中心與大伙聊聊天、下下棋,對家鄉的巨大變化嘖嘖稱贊。在磨日煥的印象中,過去村上垃圾成堆、蚊蠅亂飛、臭氣熏天。
改變發生于2013年,隨著全區建設“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的開展,磨莊建起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不僅清除了困擾該村多年的歷史垃圾堆及污水坑問題,而且經回填后平整出兩畝多平地,用于建設綠化場地、球場、戲臺等公益設施。村里還在各處放置了垃圾桶,專門安排了保潔員,維護公共衛生。
2013年初,廣西按照黨的十八大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規劃用8年時間,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為突破口,開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系列活動,探索一條欠發達地區農村美起來的新路。
自治區鄉村辦常務副主任馮俊英說,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基本思路,以實施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兩年攻堅為契機,強力推進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行動,鄉村環境衛生面貌持續改觀。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累計開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動126萬多次,清運處理農村垃圾1374萬多噸,清撿田園7450多萬畝。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廣西主要采取“村收鎮運縣處理”、“村收鎮運片區處理”和“就近就地處理”三種模式。各村具體選取哪種模式,根據距離市縣垃圾處理廠的遠近情況而定。
南寧市今年以來集中開展了3次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攻堅行動,干部群眾參與達36萬多人次。河池市鳳山縣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設施共建、服務共享”的原則,對垃圾收運、處理場布點等統籌規劃,共整合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建成垃圾壓縮轉運站兩座,“零煙霧”垃圾無害化處理設備7座,“一爐兩池”垃圾焚燒爐93座,“堆肥式”垃圾焚燒屋548座,全縣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超過90%,基本實現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
為讓鄉村清潔工作進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今年7月,廣西正式開始施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清潔條例》。根據條例,將在所有村屯建立保潔員制度,并建立起一套鄉村清潔經費多元化投入機制,為破解“垃圾圍村”提供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
如今在八桂大地,村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鄉村環境。一些地方群眾不僅主動投工投勞參與,還自愿繳納保潔費。
目前,廣西已開始打造“清潔鄉村”活動升級版——“生態鄉村”,主要包括“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三個專項活動。
專家表示,活動的深入開展,有力推動廣西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發展,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廣西的“金字招牌”和大的“后發優勢”。
(原標題:廣西實施“清潔鄉村”大行動讓鄉居環境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