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近年在變好,46歲廣安市居民劉本和說:“家門口的渠江現在變‘溫柔’了。”近幾年,即使上游降雨再大,門前的河水也沒有陡漲,劉本和再也沒有因洪水而連夜逃命。
這不是偶然。據水文資料,1949年以來渠江流域有40個年份發生過洪災,氣候、降雨年年相似,為何近年這條河會變“溫柔”?
從當縣干部起就多年一線抗洪的達州市市委常委陳中華認為,之所以過去渠江難治,在于治理沒有科學規劃、缺少控制工程、沒有統籌調度。渠江流域源頭為大巴山暴雨區,大小支流共有582余條,分布在四川的廣元、巴中、達州、南充、廣安五市,由于過去各自為陣,調度口徑不統一,下游做不了上游的主,只能被動抗洪;具體泄洪也存在“你放我不放,突然一起放”等調峰調度矛盾,汛情難以共享共治。
這逼迫地方政府必須徹底治理渠江,“零敲碎打”、“被動抗洪”要轉變為“流域綜合治理”。報經水利部批復同意,四川省出臺了《渠江流域防洪規劃》,到2030年投入310億元整治渠江,將渠江全流域的5個市22個縣區總體納入,全盤考慮:“上蓄下泄、蓄泄結合”,新建一批防洪控制性水庫;沿江新建和加固堤防,整治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建設防汛非工程措施,包括山洪災害普查、監測系統、通信預警系統、群測群防體系等,提高綜合防災能力。
四川省成立了渠江流域防汛指揮部,因渠江干流以達州市范圍內居多,由達州市市長任指揮長,其他市副市長任副指揮長,統一調度全流域防汛行動。
“在氣象、水文、汛情、調度、指揮、搶險,包括災情訊息等方面,必須做到全流域共享。”渠江流域防汛指揮長、達州市市長郭亨孝說。打破地方分割的“全流域整體治理”好處顯而易見:有了統一指揮后,上下游江面被統管起來,上游何處恢復植被、何處增建堤壩不漏死角;下游何時何處攔洪、騰出多少水庫庫容,可到分鐘和厘米。2015年6月渠江流域降雨接近洪災年份,因多措并舉而沒有造成大的災害。
一條渠江成為沿江各市共同的頭等大事。巴中市委將渠江流域綜合治理與扶貧開發等工作結合,視為發展機遇。達州市委書記包惠近專門研究渠江流域治理,從渠縣錫溪鄉碼頭乘船沿江查看進度。廣安市著重治理了渠江流域的水質污染及生態修復。
“抗洪”不是人對自然災害的被動挨打。渠江流域的整體治理,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科學認識自然規律、主動施加干預影響的一次積極探索。從全流域出發的系統施政思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動的實踐。
原標題:中國地方政府探路長江上游“小流域整體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