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公布了《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其中包括進一步加強PPP模式推廣,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等,涉及的公共服務涵蓋15個領域。
據公開資料,《通知》提出,在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探索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在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一般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PPP模式運用較為廣泛,操作相對成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
這表明未來使用者付費新建項目將強制執行PPP,而可行性缺口項目將鼓勵實施PPP。在二級市場對PPP市場空間的原有估算中,大多忽略了這兩方面,而是主要以政府付費項目為主。實際上,可行性缺口及使用者付費項目將占有較大比例,因此,實際PPP項目的空間將超出市場預期。
《通知》在鼓勵和引導的同時,通知還對PPP的推進做了進一步規范。誠如確保公共資金、資產和資源優先用于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購法相關規定擇優確定社會資本合作伙伴,切實防止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業內普遍認為,此次《通知》出臺為未來我國公共服務領域PPP推進指明了方向,在正向激勵的同時有利于進一步規范PPP的運作,以及切實起到引導民間投資的作用。
“與環保相關的PPP項目仍然是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的生力軍。”業界資深人士蘇寶亮介紹說。從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看,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搶眼。516個項目中,按照一級項目分類,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名列前三,個數分別為223(43%)、62(12%)、46(9%)。
更為利好的消息是,“從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看,環境綜合治理、海綿城市成為新寵;污水、垃圾處理持續受益。”蘇寶亮指出,與前兩批項目相比,無回報機制領域PPP項目投資力度有顯著增加。其中環境綜合治理總投資額711億元,在環保項目中占比,遠超第三批中其他環保項目、以及前兩批示范項目中同類項目投資總額(僅約300億元)。海綿城市以總投資額209億元名列環保第二,遠超前兩批項目總和(僅5個,總投資額僅112億元)。
顯然,在密集的政策催化下,PPP項目正在進入加速落地期,而PPP主題則有望再次迎來布局的機會。從投資邏輯角度來看,考慮到房地產調控趨嚴,基建投資已成為市場一致預期;同時,隨著四季度PPP項目將持續落地,行業也將進入持續兌現階段。
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對PPP的重視程度在加強,正推進PPP工作有序前行,目前第三批示范項目公布,加之三季報正相繼出爐,PPP行情之風已在路上。下一波PPP行情或體現在三條主線上,一是低估值、有業績的PPP;二是前期有PPP預期,目前項目密集落地的企業;三是有實質運營的企業。后續PPP將有所分化,“PPP+運營”的公司將脫穎而出。
從行業而言,第三批示范項目中的水務、垃圾處理、海綿城市項目多為項目,投資前景明朗。“水務、垃圾處理類項目具有相對成熟的盈利模式,能夠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加上入圍PPP示范項目,能獲得一定的財政支持,因此屬于該批PPP項目中為的項目,也將成為各上市公司競相爭奪的目標。”業界分析師弓永峰如是說。
在第三批PPP示范項目中,水務類項目數量多,投資量占到環保總量的14.8%;垃圾處理、發電類項目總共有43個,投資量達205億,同樣帶來不小的市場空間。
但也有業界人士對PPP模式有了擔憂。作為經濟穩增長的頂層設計,PPP是實現資金“脫虛向實”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在房地產、制造業等行業增長勢頭減弱的背景下,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挑起大梁。PPP在6月末開始發力,財政部入庫項目已經達到9285個,金額已突破10萬億元。
“所以現在有PPP政策的出現,這個政策的目的是希望政府拿出來一些有回報的項目,這些項目以更高的杠桿率,吸收民間資本投入,從而抬高當期投資和未來的潛在回報。”可以看到的是,對地方政府而言,債務置換的進行和PPP的實施為其帶來了長期低成本的資金注入,降低了短期內基建投資難以為繼,爆發債務風險的概率。
“應避免一些PPP項目名不副實的現象。部分地方政府出于融資目的,將BT/BOT項目包裝為PPP項目,私人部門的參與方則主要是國有大型建筑企業,通過項目施工而非運營管理獲利。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企業的利益訴求不一致,從而違背PPP模式的初衷。”有業界觀點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