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連日來,一份清華大學歷時3年關于自來水的調查報告傳遍朋友圈。報告顯示,國內23省44個城市自來水檢出含有健康風險很大的消毒副產物亞硝胺(即水中“PM2.5”)。一時“自來水致癌說”甚囂塵上。看似有研究的背景,以及合情合理的科學報道剖析,但在短短一天之后多家網絡上冒出了不少辟謠貼,直指此次科學報道危言聳聽。
“它,像極了此前空氣污染中被忽略的PM2.5。”被眾多學者稱為水中“PM2.5”的亞硝酸,作為自來水消毒的副產物之一,正是此次自來水水質爭議的主角。
3年,23個省,44個城鎮,155個點位,164個水樣……上述數字源自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研究所公布的水質調查報告。作為國內迄今為止全面、規模大的調研,此次報告顯示,我國多地飲用水中含有毒性作用的物質——亞硝酸。援引研究員陳超的話說,“調查結果出乎我意料:一是種類那么多,二是濃度比想象的高”。
聽起來好嚇人的樣子!那么,自來水都不能喝了?顯然不是。
在食品安全風聲鶴唳的當下,由空氣、飲用水、食品安全等帶來的隱憂,總是能夠引發“吃瓜群眾”的深切隱憂。至于此事,一些科學事實無疑有待揭開面紗。首先,據此次水樣中所抽檢的亞硝胺濃度,絕大多數都符合世衛組織的推薦標準,達到理論上的安全范疇。同時,即使我國目前暫未將亞硝胺納入水質監測標準,但參照上諸多發達國家案例,這至少也說明目前亞硝胺濃度并非具備評價水質通用性、必要性指標的典型性……鑒于此,面對自來水中的“PM2.5”,我們是否又被“嚇壞”了呢?
一方面,盡管亞硝胺與PM2.5存在些許關聯。即便是,小分子有機物在傳統的生物氧化、沉淀過濾以及反滲透過濾等舉措下難以祛除,但如果技術上利用折點加氯、紫外線消毒等方式,亦能有效避免亞硝胺的產生。對于普通公眾而言,
活性炭也能實現過濾吸附亞硝胺的功效。
而對于眾多學者來說,消毒作為自來水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安全閥”,業界目前尚未能規避自來水消毒過程中產生亞硝胺類物質的問題。與不消毒或消毒不充分或引起的風險相較,消毒副產物多帶來的健康威脅可謂微乎其微。就此,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飲用水安全保障專家組組長邵益生認為,加強自來水消毒工藝管理、保障自來水微生物安全將更顯重要性。而在控制消毒副產物的基礎上,對于極其微量且風險尚不明確的亞硝胺類物質顯然不必恐慌。
另一方面,與“習慣性焦慮”相對應的是,我國飲用水的國標正逐步完善。自2015年起,檢測指標從35項增至106項的飲用水“新國標”,已與世衛組織的水質標準相接軌。在實際應用層面,我國自來水廠嚴格依據相關規定,一旦水廠不能保證出水符合國家標準,將立即停止出水。“顯然,目前自來水廠的出廠水質是完全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賈衛列說道。
因此,倘若簡單地將“23省檢出自來水”、“致癌說”縫合,無疑將會得出一個看似“客觀”的判斷。但如何借得一雙“慧眼”鑒偽識真,便是我們接下來該考量的事情。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