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16年,足以令一個咿呀學語的稚子,蛻變成碧玉年華。
世紀之交,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8個城市破冰,城市垃圾分類算是打響了“頭炮”。16年后,在其余城市紛紛加入垃圾分類的“試點”行列,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之際,公眾卻仍不知如何分類,實際成效更被輿論冠以“舉步維艱”。顯然,這樣的垃圾分類成績單實在難如人意。正如人民日報所概述的:有倡議、缺標準,有試點、少管理。但知易行難,垃圾分類就這樣走過了16年,而下一個16年,路要怎么走,至今仍待商榷。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道出了分類作為
垃圾處理前端的重要性。在格外強調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時代命題下,推動垃圾分類自然是提升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的題中之義。
據公開資料,一直以來,填埋、高溫堆肥及焚燒處理被業界視作垃圾處理的主流方式。但無論選取哪一種路徑,未經分類的垃圾如若直接填埋,將會對地下水體與土壤環境造成近乎不可逆的污染;如若露天焚燒,與之相伴的有毒氣體則將通過細小顆粒物,重新進入水體與土壤,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也正是深入了解到各中利害,早在2000年,我國便在上述8城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但時至今日,“看起來很美”的垃圾分類卻仍止步于“試”。
從垃圾分類的處置環節中,便可窺見這一抽象禮儀為何難入尋常百姓家。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多地對垃圾分類進行了明確劃分,硬件配套設施。但與寫著“可回收”“不可回收”標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里的垃圾卻玩起了“混搭風”,
分類垃圾桶的功能形幾近形同虛設。更有甚者,有的城市還停留在垃圾入箱即可的起步初期,并長久停滯不前。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分類開始,城市垃圾分類需經過不同渠道進入不同處理終端,如是分類才算徹底。但如若前不見分類者,后不見處理者,又將是番怎樣的情狀呢?公眾在前端做好垃圾分類,分門別類進行投放,結果卻在末端被一股腦扔車上運走,不同標志的
垃圾車裝著“殊途同歸”的垃圾,面對一勺亂燉,誰又愿意費時費力地滿懷一腔熱情呢?
顯然,垃圾分類并非簡單的物理拆揀。對于垃圾分類知識的普遍匱乏,亦造成了公眾扔垃圾時“憑感覺”的常態。廚余垃圾、生活垃圾,何為可回收?何為不可回收?對于“吃瓜群眾”而言,至今仍難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在踐行垃圾分類的當前,實際宣傳效果始終收效甚微。具體來看,提及垃圾分類,可謂家喻戶曉,但問起垃圾分類的具體內容,卻沒幾個人能夠對答如流。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缺乏剛性法規保障,垃圾分類鮮有制度保障。誠如,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首批垃圾分類城市中的上海、廣州兩地,已嘗試垃圾投放的剛性約束。但執法過程中“挺不直腰板”的困境卻屢有發生。所幸,在日前出臺的《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作為納入規劃的強制性考核機制,“分類、分質、分時”的垃圾分類收運試點赫然位列其中。無疑,這是人們所希冀的,亦是現代化城市破局“垃圾圍城”的首善之選。
但也得承認,垃圾分類還需要的遠不止如此。從投放、收集、運輸、直至終端處理,環環相扣的每個處理細節都將終影響到垃圾分類的成敗與否。綜上述,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一方面,與停留在口號上不同的是,垃圾分類需要實實在在的落地成效。另一方面,除了制度保障,亦可利用市場之手,撬動社會資本對垃圾處理市場的投資熱情,以實現政府、公眾、企業三方之間的良性互動。
誠然,放錯的資源本應順位,而問題不在一處的垃圾分類處理更應下好全局一盤棋。垃圾分類,我們還需要多少個16年?或許,這需要我們所有人給出答案。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