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正式印發,向水污染宣戰的號角已然吹響。隨后同年8月發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更為細化地明確了城市黑臭水體的排查與識別、整治方案的制訂與實施、整治效果的評估與考核、長效機制的建立與政策保障等內容。
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國黑臭水體治理進展如何?該如何吸取前車之鑒,為城市留下更多的河流?維系好每一條河,成為這一輪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正視的挑戰。據公開資料,河流不流,緣于河水體系遭到破壞。當前,我國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但城市水體黑臭現象卻依然存在,成為政府和公眾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這是水十條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的明確要求。城鎮區域黑臭水體不僅給群眾帶來了極差的感官體驗,也是直接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水環境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認清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消除黑臭。
“水十條的目標任務難度大的是城鎮黑臭水體的治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此前如是說道。那么,各地進展如何呢?近幾年,我國城市發展版圖快速擴張,城市人口增長迅速。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出現“超常規”的發展,突出的問題體現在治污截污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蘇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誠如新建一個住宅小區中沒有相應的納污管網支撐,生活污水就無法進入污水處理廠,或者已有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滿足需要,新的污水處理廠又沒有建立,這個住宅區的生活污水就只能未經任何技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
另據蔚藍地圖的公開消息稱,9月新版“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信息發布”黑臭水體清單中,公布了責任人的水體數量從1690個增長到1789個,公布治理期限的水體仍為1390個。
其中,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上海、貴州、陜西、青海、新疆的責任人和治理期限實現100%確定。仍有156個水體的責任人空缺,空缺率超過50%的是甘肅(52.9%),缺乏完成時限的水體仍然是555個,空缺率超過50%的是福建(96.35%)、河南(95.3%)、湖北(92.2%)、云南(91.7%)、甘肅(88.2%)、浙江(83.3%)和四川(50.5%)。
更顯著的變化是,所有黑臭水體都標注了整治進展。根據上述平臺的標注,未啟動治理的黑臭水體有449個,正在制定方案的有1197個,治理中的有203個,治理完成的有96個。治理完成的水體有一半在湖北,24個在廣東。
對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蘇南曾指出,在北方,城市水體的生態流量不足,河道水量較少。河道的水很大一部分來自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即使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其實也是低于地表水的V類水質標準。而在南方,城市河網水系雖然發達,但斷頭河很多,變成了一灘“死水”。水體不流動,河道的天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失去自凈能力,水質就變差了。
黑臭難治,是我們的技術不行嗎?專家們均表示,技術儲備足以應對。住建部等部門此前提出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將“控源截污”作為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
對此,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孫永利表示,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很多地方的水體整治存在反復,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體很快又會恢復到黑臭狀況,因此,整治效果評估不是僅僅看工程完工后這段時間,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續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環境條件影響之后的效果。“要想實現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目標,必須將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統籌考慮,做到對水全生命周期的控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介紹道。
但與此同時,隨著黑臭水體治理的推進,各地的治污思路正在轉變。無論北京通州八大片280億元水環境治理PPP項目還是海南海口6個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都表明各地更注重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在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中,多元的治污模式正在推進,特別是近年來火熱的PPP模式更受青睞。
除上述北京通州、海南海口項目,廣西南寧也采用PPP模式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并與海綿城市和水城建設相結合;山東濟南將各區政府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列入財政預算,提出部分項目采用基金、PPP模式。
專家們認為,長效治理機制不僅涉及決策、規劃,還涉及持續性穩定投資渠道以及工程實施,牽涉面廣,實現不易,卻非無解。“黑臭水體治理應有系統性的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在業界資深人士倪明亮看來,當前,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和思路已廣為接受。短期即立即行動,采取應急截污凈化措施,讓公眾快速看到效果;長期則著眼截污納管,標本兼治。
(據人民網、中國環境報、中國建設報、蔚藍地圖、慧聰水工業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