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新聞】據日媒報道,圍繞福島核泄露事故的環境修復工作,旨在阻隔地下核污水的“凍土遮水壁”正陷入困境。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自2011年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后,讓人頭疼的后續修復難題似乎從未停歇。而福島何時重煥“凈化”后的生態環境,至今仍待解。
耗費高昂仍未實現凈化 福島核電站環境修復再陷困局
強烈地震造成的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已經過去了5年多,但因此產生的“后遺癥”至今仍在繼續。
2017年元旦節前,一則關鍵詞包括“福島核泄漏”“三文魚”的新聞日漸發酵。據《央視新聞》報道,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海洋學專家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污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基于此,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太平洋沿岸國家再度“談核色變”。
作為人類核活動的產物,環境中始終存在微量的銫-137與銫-134。銫-134的半衰期約為2年,而福島核事故源自2011年,因此如果從太平洋中檢測到銫-134,就能確定是來自福島核泄漏。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銫-134被視作“福島核污染的指紋”。事實上,早在2015年,科學家就已在北美海岸檢測到來自福島的放射性污染物。如今,在距事故發生的6年時間里,福島核事故影響早已自西向東,橫貫了整個太平洋海域。
與愈演愈烈的“后遺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福島核泄露事故后步履維艱的處理進程。來自日前日媒的報道消息稱,圍繞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事故的處理工作,通過凍結地層阻隔地下水來控制核污水的“凍土遮水壁”計劃陷入困境。據公開資料,凍土墻是東京電力公司為減少核污水采取的應對措施之一。由于福島核電站西側地勢較高,每天有200噸地下水自西向東流入核反應堆所在建筑地下,變成核污水。為此,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站1至4號機組周邊地下建起一道凍土墻,防止地下水流入。
總投資約500億日元的凍土墻于2014年6月開建,2016年3月底部分啟用。東京電力公司將1568根凍結管以1米的間距插入地下30米深處,隨即填滿冷凍材料,以期利用冷凍機使核污水冷卻到零下30攝氏度,并將周圍地基凝結,形成一道凍土墻。然而,如今地下水的阻隔作用卻并未達到東電的預期。據悉,凍土壁完成前日均約為400噸。與東電之前一直主張凍土壁靠海一側凍結后提取量可減至70到100噸左右相較,明顯與預期不符。
另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是,日益積高的后續資金賠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添擾福島核泄露事故處理。據日本廣播協會網站日前報道,日本政府預測,東電續承擔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后續處理費用將超過1萬億元,其中包括設備報廢費用、賠償金以及清楚污染工作的費用。
與此同時,環境修復中涉及去除污染工作、核廢料及受污染土壤臨時性貯存設備花費同樣面臨水漲船高的可能性。目前,日本經濟產業省目前正在制定一個東京電力公司管理改革的計劃,致力于將其所得利潤轉移到支付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處理工作上。但是,如何分擔這筆財政負擔,以及后續處理工作的落實情況至今仍待解。
而就在2016年早些時候,日本政府曾提出,將凈化處理后也無法祛除的放射性物質排放入海,遭到了當地漁業人士強烈反對。輿論認為,關乎福島核污水的處理已經陷入僵局。為此,海洋研究領域專家梁湘三指出,“我們大家現在都在討論霧霾,霧霾誰都能看得到,但核污染大家真的看不到,它的危害可能更大。”而福島核電站前路如何,至今仍未實現根本“凈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