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新環保快訊。
關于“生態紅線” 聽聽他們都怎么說
2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政策一出,領導、專家及業內人士紛紛解讀,他們認為,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涉及環保、國土、發改、財政等多個部門,未來需要這些部門合作建立起立體多維的、有效的管控平臺。紅線一旦劃定,就要嚴格落實,不可逾越。
陳吉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留住綠水青山
環保部網站2月9日刊發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署名文章《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文章指出,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留住綠水青山的戰略舉措,是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效手段,是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大支撐。
文章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但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山水林田湖”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生態空間被大量擠占,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下降,生態安全形勢嚴峻,生態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和突出短板。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加以強制性嚴格保護,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潤秋: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保障國家生態安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要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過程管理思路,遵從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明確屬地管理責任,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責任、各部門職責。二是生態保護紅線優先,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在空間規劃中的基礎地位。三是實行嚴格管控,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四是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重點完善轉移支付政策、探索橫向補償機制。五是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六是建立監控體系,構建綜合監控網絡和監管平臺。七是開展定期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紅線布局、調整補償資金和責任追究的依據。八是加強執法監督,及時發現和制止破壞生態的違法違規行為。九是建立考核機制,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十是嚴格責任追究,對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和個人要追責,絕不姑息。
常紀文:紅線一旦劃定 要嚴格落實、不容逾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常紀文表示:“作為一個禁止突破線,紅線已經在很多重要區域以及領域得到了應用,比如安全生產紅線、耕地保護紅線等。生態保護紅線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提出之后,各個部門都開始了自己的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目前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有自己的紅線,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開展這項工作。這一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這個文件,目的就是突破各部門自己劃定的紅線,并將其統一和綜合起來,明確和嚴守生態保護的底線,維護國家安全,防止開發造成不可逆轉或者不可彌補的生態后果,為下一步的科學發展奠定資源與環境條件。
陸軍:“一條紅線”為國家生態安全托底
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陸軍看來,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客觀需求。“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空間中有價值的一部分,是好的綠水青山,這些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十分重要,只有通過嚴格保護,才能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陸軍認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只是基礎,守好生態保護紅線才是關鍵,因為“只有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才能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高吉喜:優化設計,提高生態保護紅線成色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也對《意見》進行了解讀。作為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技術組組長,他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理念、紅線劃定的關鍵技術環節和技術流程,研究制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在此基礎上,提出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案。
他說,正如《意見》中指出,生態保護紅線要實行嚴格管控。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只能增加、不能減少;若有變動,需經過科學評估與嚴格行政審查。這種設定,也顯示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嚴肅性與法律性。并通過優化責任制度設計,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紅線成色。
總而言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客觀需求。通過《意見》中的一系列設定,將使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邊界更為清晰,對于落實一系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成岳沖: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統籌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成岳沖建言要科學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預留適當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空間,合理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規模,并強化法律效應,健全管理體制,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統籌機制,可成立由環保、規劃、國土、住建等部門組成的生態紅線管控工作協調小組和綜合決策機構,協調處理生態紅線管控中出現的問題。
人民網:終身追責逃不掉,領導干部勿踩“生態紅線”!
《意見》指出,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部分地方官員將生態視為“隱性政績”,甚至為了發展而把生態隱患“甩”給下一任、“扔”給下一代,因為只要做好了政績升官,就算把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到再“觸目驚心”也沒人來“秋后算賬”。如此風向,就別談什么真保護生態環境了,很有可能“紅線”規定都會淪為“一紙空文”。保護生態,不應是“誰造成,誰無事”,更不能是“誰攤上,誰倒霉”。那些不負責、不盡責、不守責的官員,就應該為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片面發展、單一政績“買單”。
制度上的硬約束,歸根結底是為了守好、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其關鍵在于執行上的細密度、操作性、嚴落實,如問責程序、目標考核、離任審計、督察監管等具體實施辦法也要跟上,避免有些人鉆空子,避免只聽雷聲大卻雨點小。
網民:嚴守生態紅線須健全管控制度
“作為‘18億畝耕地紅線’之后的又一條上升至國家生命線高度的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耕地紅線只是針對耕地,但生態保護紅線囊括耕地、森林、沙漠、海洋等所有重要生態空間,是國土空間保護的強力拓展。”網民“老崔”說。
網民“蒙麗珍”建議,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和其他激勵制度。盡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經濟補償辦法,深入開展綠色GDP和生態價值研究,將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制定配套的獎懲辦法,以此為基礎做好經濟監管,適度加大經濟監管負向激勵力度,確保真正落實生態紅線管理辦法的區域能夠獲得經濟補償,而沒有好好落實的區域得不到生態補償,甚至還要對其征收高額的排污費和環保罰款。
還有網民指出,生態保護紅線之所以成為“紅線”,在于其約束作用。發揮生態保護紅線的底線作用,必須讓“紅線”落地并實施嚴格監管,對任意改變國土空間用途堅決說“不”,防止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要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做好過程監管和責任追究。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