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目前,國內的碳交易尚處于起步階段,碳交易平臺建設與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因此,加快國內碳交易平臺建設非常迫切。據可靠消息透露,2017年,我國全國碳市場將正式啟動,并將成為大的碳市場。
從年輕走向成熟 全國碳市場啟動板上釘釘
“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國國家碳排放限額交易計劃,可能在2017年晚些時候出臺。”這被《自然》雜志評選為2017年值得期待的11個科學事件之一。
“碳交易”、“碳市場”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抽象的詞匯,看似與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關聯。但隨著各類政府、企業的文件中越來越多的提到,現如今,它已經從陌生變得熟悉。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廣東、湖北七個省市在2013年—2015年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2016年1月,發改委對全國碳市場建設作出統一部署,要求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
根據中美兩國2015年簽署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如此一來,我國將成為大的碳市場。除現貨市場外,若能發展期貨市場,全國碳市場規模高或將達4000億元。
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對全國碳市場建設作出統一部署,要求確保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預計今年,啟動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將有8大行業的7000—8000家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形成一個覆蓋30—40億噸碳配額的市場,中國也將成為大碳市場。
2017年2月17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北京發布了《中國碳市場研究報告2017》。UNDP報告顯示,中國碳市場的啟動,將更廣泛地發揮碳金融對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轉型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而中國碳市場將覆蓋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歐洲碳市場的兩倍。
據ICAP(碳行動合作組織)統計,到2017年底,將有19個碳交易體系運行,這些碳市場將負責超過7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所在經濟體貢獻著近一半的GDP,并占超過15%的碳排放量。
"與國外碳市場建立的出發點不同,中國碳市場的建立是中國政府控排的衍生物。"金融公司(IFC)可持續及氣候融資銀行業專家何懿倫表示,中國碳市場更多的是等待政策、從上至下的參與,許多非履約企業對碳市場的了解不足,碳市場交易等意識還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中間機構和創新機制、創新產品,“我們希望借由碳市場這種自由經濟來促進從上至下、從下至上的參與度,使中國碳市場活躍起來。”
具體而言,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企業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減排目標:一是降低產量;二是采用新技術;三是在市場上購入配額或中國經核證的減排量(CCER)等其他抵消品種,來緩解自身所受的約束。
不過,當前我國企業及個人對碳交易的認知程度較低,對碳交易產品更是知之甚少。加之我國當前實行的是自愿減排碳交易,所進行的碳交易較多依靠企業或者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應充分發揮電視、報紙、網絡、雜志、廣播等媒體的作用,通過宣傳提升企業及個人對碳交易的認知程度。
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交易所制度,逐步消除各交易所制度標準的差異,建立統一的交易機制與規則,塑造日益完善的碳交易平臺,也是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的必做功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