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土壤治理,監測先行。相對于水、氣、聲等環境監測項目,土壤環境監測起步晚、基礎也薄弱。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環境監測科科長郭慶榮表示,目前廣東省積極探索布局,已經成為我國土壤監測的典范。土壤監測工作究竟如何進行呢?讓我們一起揭開這神秘面紗。
挖坑采樣再布網 土壤監測褪去“神秘面紗”
土壤污染治理首先要摸清“家底”,土壤監測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頭戲,那么土壤監測工作究竟如何進行呢?近日,媒體人士走進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了解“挖坑”“背土”的詳細過程,揭開土壤監測的“神秘面紗”。
布好監測點位,是做好土壤監測工作的步。
“目前,我們主要是根據國家的要求來監測,在此基礎上,結合廣東本土情況,增加監測內容。”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環境監測科科長郭慶榮介紹道。
自己挖個“采樣坑”
“開挖的面也是有講究的,要使觀察面向陽,挖完之后得保證陽光可以直射進去,能讓我們看清坑里面的情況,就定為要取樣的地方,然后拿鏟子從開挖的地方垂直向下取樣。”郭慶榮說。
實際上,土壤樣品的采集是一個專業性強且耗時耗力的工作!土壤采樣分為采表層樣和土壤剖面樣兩種類型。一般監測采集表層土,采樣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監測,如廣東做的背景點位采樣,采樣點需采集剖面樣品。
郭慶榮表示,通常情況下1天能采集4~8個表層樣品,背景監測點位通常分布在大山或林地深處,由于分布地點較難到達,并且需要采集剖面樣品,因此通常情況下1天只能采集1個點位的3個剖面樣品。
表層樣品采樣深度為0~20cm,按監測技術規范采集量為1kg左右,但為了保證足夠的樣品量,比如國家土壤樣品庫留樣、省級土壤樣品庫留樣及實驗室分析測試留樣等,實際采樣量為3kg左右。
剖面采樣除了“挖坑”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外,對樣品的要求也比表層采樣的樣品要來得多。剖面的規格一般為長1.5m,寬0.8m,深1~2m。表土和底土分兩側放置。剖面采樣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層樣品,再采中層樣品,后采上層樣品,剖面每層樣品采集2kg左右。
定個樣品庫小目標
相對于水、氣、聲等環境監測項目,土壤環境監測起步晚、基礎也薄弱。為此,廣東省監測中心開展一系列土壤環境監測相關科研探索及信息化管理平臺研發。
“土壤環境樣品庫是進行長期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樣品庫濃縮了土壤環境信息,宏觀地代表了土壤的環境狀況,它使樣品的回顧性分析成為可能。”除了現代技術的保障支持,郭慶榮還提及廣東建設土壤樣品庫的必要性。
如“十一五”全國土壤調查期間,采用20年前全國“七五”土壤背景樣品與當年土壤背景同點位樣品的同步對比分析,對掌握不同歷史時期土壤環境狀況和消除數據分析儀器誤差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土十條’的實施,需要保存的我省省控監測土樣、承擔華南土壤制樣中心其他省份的國控土樣劇增,急需建立大型多功能土壤樣品庫,以長期保存及管理我省及華南土壤制樣中心的土壤樣品。” 郭慶榮透露。
原標題:挖坑又布網 給土壤“建檔” 揭開土壤監測“神秘面紗”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