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A股表現亮眼,金融機構也強有力支持環保產業做大做強,使產業迎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目前的市場中也不乏細分,特別是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上市環保企業,有可能踏入千億門檻。那么,誰有望成為中國家千億級環保企業?且來聽聽這9大環保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答案。
誰是產業千億大腕? 9大環保上市公司董事長發聲
“目前中國有5.3萬多家環保公司,卻沒有一家千億級環保企業。”一位環保上市公司董事長這樣描述當前的產業狀況。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聯合印發《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形成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首先,不能就環保來談環保,環保要和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產業轉型升級換代結合起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傅成玉對《英才》記者表示,“環保產業如果只談治理,那么路就會很窄。”在石油領域縱橫30余年,退休后,傅成玉一直密切關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問題。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上環保股在今年A股表現亮眼,金融機構也強有力支持環保產業做大做強,使產業迎來加速發展的黃金期。PPP、并購、海外投資等,讓越來越多的環保產業人士意識到未來中國將會涌現出一批的環保企業。
“現在的環保產業形勢到底怎么樣?有的認為發展非常好,但許多企業,特別是民企多數是叫苦的。大型企業跑馬圈地擠壓民企生存空間、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得不到解決、市場混亂,真正好的環保技術得不到推廣。”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劉啟風直言。
根據《英才》記者統計,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大氣、固廢、水務及環境監測、檢測等業務的環保企業共計59家,粗略估算僅占環保公司總量的1‰。而從收入水平上來看,59家上市公司2015年的銷售收入中位數僅為11.6億元。
與法國威立雅、蘇伊士環境集團、德國萊茵集團等百年巨頭相比,無論從收入規模、技術水平、運營經驗以及資本運作方面,中國環保企業還有不少差距。具體而言,國內環保市場集中度非常低,融資模式較為單一,盈利能力也偏弱。環保行業面臨著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投資收益低等共性問題,在中小企業為主、資金短缺、融資需求大的大背景下,租賃也隨著環保產業投資大幕的拉開逐漸進入環保領域。
民生金融租賃董事長周巍對《英才》記者表示:“綠色發展已經深入人心,節能環保行業也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目前這個行業也面臨應收賬款高企、融資、資產過重等問題,而金融租賃可以有效解決資金問題,幫助環保企業降低負債,和環保企業一起快速發展。”
目前的市場中也不乏細分,特別是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上市環保企業,有可能踏入千億門檻。
這些企業如何通過金融手段拓寬融資渠道?如何利用好資本市場整合行業資源?如何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如何通過綜合實力的提升拉近與企業的差距?如何保持細分的持續優勢地位?
文一波 一些PPP項目利潤率在基準利率以下
一些“含金量”高、收益率好的項目,也存在被“雪藏”的問題:基層政府不舍得拿出來做PPP模式。
“一些PPP項目在未來三五年可能會出現問題,這個階段對環保產業沖擊比較大。”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直言不諱。
“水十條”、“土十條”等政策利好,資本的涌入,年均接近18%的增長速度,盡管環保產業“一片大好”,但文一波仍然保持著謹慎思維。“很多的上市公司,能不能熬過前期投入的困難期,同時保持自身業務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挑戰比較大。”
截至目前,桑德集團投資和控股了啟迪桑德(000826)、桑德、桑頓新能源、桑德新能源汽車等數十家企業,業務覆蓋水資源、水生態、固廢處理、環衛、再生資源、新能源、環境規劃影響評價、環境檢測等。其中啟迪桑德是國內業務涉及整個環保產業鏈的企業。
采訪前,啟迪桑德與黑龍江省富裕縣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全產業鏈一體化投資、生物質能源投資領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投資領域、城區開發區市政PPP投資領域進行合作,項目總投資預計20億元。
“目前有很多熱門的PPP,BOT項目,但我感覺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遇到困難。PPP的項目中,民營企業機會少了,很多規模龐大的項目集中在央企。”文一波告訴《英才》記者。
由于大部分PPP項目的資金需求規模大,并對社會資本的建設開發及后期運營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自身不足與外部因素共同造成民企在PPP中的劣勢,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就是,眾多PPP項目中,民營企業的身影并不多見。
“環保基本屬于重資產行業,如何進入這個領域,會涉及到融資的問題。PPP項目的融資看起來容易,但實際上PPP項目的邊界不確定性很強,現在一個PPP項目幾十個上百億,這是一個挑戰。民企去做,融資全部要以資本金為基礎,而央企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他們的信用體系比較高,對民企產生了沖擊。”文一波坦言。
2015年,啟迪桑德迎來清華控股入股,市場評論認為,公司具有了國企背景,融資成本會進一步降低,與啟迪控股協同效應顯現,在PPP拿單能力上進一步增強。年初至今,公司已落地PPP項目6個,總金額23億元;另落地框架協議4個,總金額112.5億元。
另一個困擾企業的問題是,PPP項目大多為微利項目,對社會資本而言,相對于前期巨額的資金投入,收益偏低,在低于民企凈資產收益率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吸引力明顯不足。
“去年有些PPP項目,收益率在1%—3%的項目特別多,有一段時間沒有一個PPP項目收益到基準利率以上,全都在基準利率之下。”文一波對《英才》記者透露,“這樣民營企業如何去做,所以要求企業能夠精耕細作,進一步降低工程建設的成本。”
同時,一些“含金量”高、收益率好的項目,也存在被“雪藏”的問題:基層政府不舍得拿出來做PPP模式,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對社會資本來說“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項目在前期階段徘徊,導致項目進度慢、落地率低。
“目前環保產業快速發展,但是又遇到政策的不成熟,企業還要生存和發展,我們自己也要找一些新的機會,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我們也和金融機構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新市場還有機會。”文一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