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外賣垃圾建立在對環境和資源的占有之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我們在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掠奪式地消耗著子孫的資源與環境空間。外賣垃圾圍城已成為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
外賣垃圾呈幾何級增長 亟需多方協力共筑綠色產業鏈
隨著外賣市場的快速發展,其帶來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次性餐具造成“白色污染”的問題不容小覷。
據中國青年報9月26日報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2.95億人,互聯網外賣平臺的興起明顯激發了人們叫外賣的熱情,隨著外賣平臺的迅猛發展,外賣垃圾也呈現幾何級增長,隨之而來的一次性餐具污染問題也非常嚴峻。
中國目前一次性餐具總量大約是100萬噸,而外賣餐具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以每日1800萬張訂單計算,塑料袋能鋪滿150多座足球場,白色污染不容小覷。
外賣垃圾造成的環保問題也導致外賣平臺幾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引起政府與大眾的高度關注。日前,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以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由將三家外賣公司訴至法院,引起業界不小波瀾。
然而,直面垃圾治理困局,我們發現外賣垃圾圍城現象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外賣平臺。從塑料制造企業、外賣商家及平臺、到消費者自身、政府政策、乃至終端處理一整個社會群體和產業圈,都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城市工作節奏的加快,中國用戶消費習慣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據分析,42.7%的用戶選擇外賣解決工作餐。加之外賣送餐系統的不斷完善、第三方平臺的快速發展等都使得“外賣”備受上班族及大眾青睞。外賣不單純是一種產品與服務,從更高層面講,它還是一種發展方式。
那么,如何平衡外賣發展與占有資源環境之間的杠桿呢?兩者之間,是否真的水火不相容?
反觀國外餐廳食物外帶,其實并不算新鮮,外賣行業同樣火熱。
目前,中國一次性餐具塑料總量消耗并不是大的。英國出于生活的豐富與便利,一次性餐具的用量也成倍增長,打包盒、塑料袋已經成為城市的頭號垃圾。但是,他們的外賣餐具大多都是可以降解回收的,或者是紙質,甚至能用微波爐加熱。澳大利亞的外賣餐具普遍用“紙”制品,日本送餐上門所用餐具并不是一次性的,用完之后餐廳會派專人回收。
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到啟示和借鑒,外賣商家可提供循環使用的竹筷、紙袋以及一些相對安全、無害的材料,從根本減少垃圾量。據悉,中國兩大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么已經分別推出“青山計劃”和“藍色星球計劃”環保方案,并在外賣餐具選項中添加“無需餐具”選項,推動“自備餐具”,促進資源節約,提高消費者環保意識。
然而,在處理外賣垃圾問題上,外賣平臺能起的作用還是有限的。消費尤其是大眾消費,一旦形成,事實上便難以抑制,讓“無需餐具”選項陷入尷尬境地亦是常事。由此,樹立起每個消費者參與循環利用、節約環保的意識便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方面還應加強宣傳,鼓勵商家提供外賣自取、無需餐具時的優惠,加強對綠色消費的正確引導。
解困外賣垃圾圍城要靠餐飲企業,也要靠消費者,還要建立起完善的外賣垃圾處理方式。
從外賣垃圾的方式的處理方式來說,目前無論是前端垃圾分類、中端運輸還是末端處理都遠遠沒達到循環利用的標準。
雖然部分餐盒可回收,但礙于油漬洗凈、人工分揀成本高,往往讓外賣垃圾都被歸類成生活垃圾。再者,塑料制品由于輕薄,大部分并沒有太大的回收價值,只能流入垃圾處理廠,或被焚燒,或被壓縮填埋。由此帶來的外賣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據前瞻網統計,三大外賣平臺每天消耗2000多萬個塑料袋、6000多萬個外賣餐盒,以及2000多萬雙一次性筷子。從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來講,外賣平臺作為獲利者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把餐盒做出自己的標準,以便后期回收利用。而塑料制品的增長與外賣等新興行業的興起、發展密不可分,所以外賣平臺、提供外賣服務的餐飲企業、一次性餐具的生產商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聯合建立起完善的循環利用產業鏈、垃圾綜合回收體系、環保運營機制,把綠色消費貫穿在企業的銷售全過程當中。
政府應加強立法和監管,加快配套環境資源的約束,健全行業環保標準、制定垃圾分類治理法律法規,加強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環保門檻、從源頭控制垃圾產生的量。只有社會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承擔起責任,才有望改善目前外賣垃圾帶來的環保問題,逐漸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