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早在2012年,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皖浙兩省共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實施。這是全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首輪試點為期三年。而在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看來,“到2020年,新安江將基本形成‘流域水質保持優良,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生態經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新局面。”
皖浙攜手共護“山水畫廊” 升級跨省流域治理模式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無論是安徽黃山人,還是浙江杭州人,都對新安江懷有特殊的情感。
一江清水,流出了生態財富,也淌出了理念變遷。發源于安徽黃山的新安江是安徽三大水系之一,兩岸風光秀美,有“山水畫廊”之稱。公開資料顯示,新安江安徽段年平均出境水量達57多億立方米,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58%以上,千島湖的水質,很大程度上被上游的“鄰居”所決定。
為了守護好這一灘碧水,新安江跨省生態補償試點自2011年起,先后開展兩輪。生態補償不是短期行為,上下游意見也會經歷從分歧到彌合的過程,因此必須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共識,在中央、省級層面積極牽頭協調下,實現求同存異。早在2011年,在財政部、環保部的積極推進下,為期3年的全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啟動。
在財政部、環保部的推進下,新安江流域開展了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安徽浙江兩省以水質“約法”,共同設立環境補償基金。其中,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P≤1),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水質達不到考核標準(P>1),安徽撥付給浙江1億元;不論上述何種情況,中央財政3億元全部撥付給安徽。水質主要監測指標是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總磷;考核依據是安徽、浙江兩省跨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
2014年,這個全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到期,站在新的起點上,皖浙形成共識,謀劃推進新一輪試點。2015年,兩省簽訂新一輪的生態補償協議,新安江隨之啟動全流域綜合治理。新安江流域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表示,新一輪試點必須跳出治理看治理,要實現原來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的“三個轉變”。
在此理念下,催生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升級版。皖浙兩省橫向溝聯、互訪協商,黃山市和杭州市定期交流協商,建立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合力共解各項難題。據新華網此前報道,安徽省水環境保護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新安江流域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累計完成投資近86億元。此外,黃山市每年還滾動推進100多個新安江綜合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55億元。
和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開展前相比,新安江的水質可謂今非昔比。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新安江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投資 501.1億元,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為優,跨省界街口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同時,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拐點,營養狀態指數開始逐步下降,并與新安江上游水質改善趨勢保持同步。
“一江清水,奔流千年”,是過往,也是未來,是皖浙兩省人民的共同承諾。下一步,眾多業界人士指出,“如果兩省能在產業轉移、人才培訓方面加強雙方合作,改‘輸血式’為‘造血式’補償,推動全流域發展一體化,將更有利于實現兩省共建共享、互利共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