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量的提升,儲氣庫規模化建設以及市場供需平衡等因素,對央企也好、地方企業也好,或者是民營企業都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當天然氣進入萬家端口,人們對于這種物美價廉還環保的清潔能源更為偏愛。這非常顯著地表現在,天然氣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報告以及整體板塊的上升動態上。
據公開數據顯示,天然氣上市企業2018年中報業績預告普遍樂觀,預喜占比在6成左右。其中,有5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將同比翻番,另有6家公司仍會保持繼續增長趨勢不變。
就天然氣板塊整體動態來看,截至7月9日,市盈率大約為25倍上下。持續盈利能力和投資者信心都映射出天然氣產業被期待的高增長潛力,也是清潔能源加速推進國家戰略下的必然結果。
美國能源信息署日前已經發布消息稱,2017年,液化天然氣日交易量逾380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了10%,漲幅8年來高。而且,澳大利亞和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漲幅大,中國位列進口量前三。
2017年,中國也一舉超過了韓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與此同時,能源署能源市場與安全部門負責人Keisuke Sadamori也指出,2019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預期,中國需求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8%上下浮動,2023年半數以上天然氣消費增長都將聚集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亞洲市場。
一方面,這無疑是反映出我國國內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上漲態勢明顯,另一方面,國內產出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也還是較為突出的。
不過,就天然氣開發層面來看,國內一來有政策推進,二來有市場調節,生產量平穩上升也是事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消息來看,剛剛過去的2018年6月,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近6%,日均達4.1億立方米上下。
整個2018上半年,天然氣產量增幅保持在4.6%左右,相關拓展工作還在持續不斷進行中。
新消息稱,遙遠的北極“送”來了首船液化天然氣,到港江蘇省南通市的如東LNG接收站。這艘Vladimir Rusanov來自中俄能源合作項目——亞馬爾,實現了在開采難度MAX的北極地區挖掘天然氣資源以及成功運輸的目標。
一個屬于天然氣能源開發技術層面的突破,一個向外拓展天然氣能源來源的示范案例,一個謀求跨國聯合利益的能源合作項目,足以揭開我國天然氣商業化應用的冰山一角。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內油氣改革階段性成果的展示和未來發展規劃,也不失為強有力的推動器。例如,天然氣管道互通。
7月19日,中海油宣布,允許三座廣東省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向第三方開放。也即是說,天然氣安全、穩定、可持續供應有了更深層次的保障,符合油氣改革要求,并且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天然氣市場格局變動。
實際上,在《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后,“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理念就開始逐步走向具現化。緊接著,《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理順居民用氣門站價格的通知》再一次引動了天然氣市場,發出了明確的改革邁進深水區信號。
經過醞釀、發酵和考驗,油氣改革步入下一個階段的條件已經成熟。早在中海油之前,中石油就開放了江蘇如東接氣站,不久之前還啟動了儲氣庫改革,以集中力量保障供應為核心,助力我國大規模建設儲氣庫。
儲氣庫移交油田公司,這意味著完善我國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的進程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以上兩大巨頭的舉動也直接影響著整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風向,為增效益,保供給,削弱天然氣進口依存度添磚加瓦。
至此,已經有多位天然氣市場專家認為,天然氣產業面臨的機遇從各個方面讓人有了實質化的感受。未來,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