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療傷圣地”、“天空之境”、“珠峰之上”、“濱海濕地”......做一個“佛系”旅游者,為保護優美的生態環境,從隨手帶走垃圾開始。
一大早,也許不少人就被“天空之境”的新聞刷了一遍又一遍。在公眾環保意識普遍提升的當下,“天空之境”,即青海省茶卡鹽湖被垃圾包圍的消息關注度直線上升,毫不意外地登上了百度熱搜。
“出門旅游,請帶上你的素質和修養”,從網評的這句話中就不難看出,人們對于旅游區變成垃圾場有很大感觸。原本休閑美好的度假時間,享受著“風和”、“日麗”、“湖光”、“山色”,卻讓游客自己制造的垃圾煞了風景,確實令人心情不佳。
據北京青年報稱,景區旅游時期,一天能清理出12噸垃圾。整個景區大約有200名左右保潔人員巡邏,即使如此也依舊無法滿足垃圾拾撿需求。而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究竟游客為何“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垃圾”。
前段時間,珠穆朗瑪峰日常被報道了垃圾滯留現狀。實際上,隨著挑戰珠峰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藏語中被稱為“第三女神”的山峰攀登者與日俱增,這也導致被留下的“紀念品”只多不少。
沿途所見,空的塑料瓶、帳篷、食品包裝袋,衛生紙遍布山路,甚至是攀登工具、氧氣管都能看到不少。誠然,海拔高、攀登難、天氣惡劣等因素令不少人難以考慮到“帶垃圾下山”這樣的事情,但是對于清理工作人員和志愿者而言,就是一項更巨大的工程了。
陸陸續續有報道顯示,珠峰清理行動時常會開展,負重幾十公斤是常態,海拔8000米以上“清理死亡區”風險倍增,也依舊要進行大掃除。即使如此,珠峰還是難以避免被冠以“世界高垃圾場”以及“世界高糞坑”這樣的稱謂。
不止是茶卡鹽湖,或者珠峰,澳大利亞珊瑚礁、我國洱海、馬爾代夫等風景名勝地均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垃圾困擾。而值得慶幸的是,環保意識的覺醒并不算來得太遲。
“拯救珠峰”行動截至目前已經取得了輝煌戰果,志愿者自發組織清理垃圾,沿途出現了垃圾箱,珠峰營地修建了廁所,可回收垃圾移交給回收公司變廢為寶。雖然依舊任重道遠,但是能切實看到改變。
上述“天空之境”,景區設有執法組,沒收非環保一次性鞋套,低價租賃環保型鞋套,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環境污染程度。這也從側面凸顯出,我國對于生態旅游區環境保護的重視。
而且,在擔憂景區環境遭破壞的同時,也總有一些“可愛的人”帶來環保正能量。
例如,秦皇島志愿者,負重30公斤,下潛數小時,清理15000平方米海域垃圾的消息就很振奮人心。
再例如,不久前走紅網絡的江西小伙林鵬,憑借一輛三輪車、一雙手套和一把火鉗,在川藏線上過了兩個月撿垃圾的生活,“旅游+撿垃圾”模式被網友稱贊為“美風景”。
還有公益組織發起的“擦亮天路”志愿活動,中國少年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起“美麗公約”,致力于改變“藍天白云下垃圾鋪路”現狀,提倡文明旅游。
“峭壁上的‘蜘蛛俠’”,是對云陽龍缸景區吊著繩索清理垃圾的清潔工們的昵稱。綠色景區的守護者,每每都能讓很多游客自覺帶走垃圾,共同保護景區環境。
正是有如此多的環境保護者,并且有更多環境保護者的加入,才讓每一次環保宣傳有深刻的含義和持續的價值。就像播下一顆文明的種子,悉心呵護終會看到開花結果。
有人說,“文明是贏得尊重的通行證”。綠色文明,從垃圾不落地的莊嚴承諾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