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十九大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已深入人心,而兩山經濟還是一個新詞,怎么理解兩山經濟呢?2018首屆邯鄲綠色發展論壇上,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合伙人,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傅濤博士,運用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創新性提出兩山經濟以及所屬的四大規律。他指出,兩山經濟,簡言之,就是思考如何實現少花錢、不花錢、甚至還賺錢做好環保。不要讓生態環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阻力”,要讓它變成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和“油門”。
以下為傅濤博士在論壇現場的發言內容:
環保:被動不如主動,晚動不如早動,低標不如高標
一開場,傅濤用親身經歷“體會”邯鄲近年來的變化,他指出,2007年至今,我一共來邯鄲11次,每次來感受都不同,近兩年直觀的感受是霧霾變少了,藍天變多了,毫無疑問天藍和PM2.5下降離不開政府、工業企業上下同心,更離不開他們對環保觀念的轉變。
走訪鋼廠了解到,一開始他們面對環保督察時,態度非常消極、被動和悲觀,也在猶豫要不要整改和搬遷,主動環保和綠色改造升級意愿不強烈,如今有一批的鋼鐵企業,斥巨資主動上環保設施,態度從要我環保和我要環保的轉變。傅濤補充說,政府層面也是,以往迫于環保嚴峻形勢壓力,無奈求思變到現在主動表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綠色轉型升級。
邯鄲市不僅是一個城市綠色發展的縮影,更是一個煤都/鋼城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縮影。傅濤認為邯鄲變的巨大化源于兩點:一是黨的領導,二是擼起袖子加油干!
不可否認,目前市場還存在一些質疑聲,尤其上半年中美貿易戰、個別省市經濟指標下滑等不利因素出現,“環保拖累經濟”夸大說辭喧囂塵上,甚至有些工業企業存在僥幸心里,認為“環境督察會是一陣風慢慢地就會放松,糊弄一下就會萬事大吉”。
傅濤堅信,無論是從今年召開史上高規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還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環境政治意義的強調,加上一次強過一次的環保督察,都傳遞出生態環境作為普惠的民生福祉,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黨對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定力絲毫不會放松,這場席卷全國的污染攻堅戰絕不會因為部分地區GDP下滑而絲毫改變。
傅濤補充說,因此對政府和工業企業來說,被動環保不如主動環保、晚動不如早動、低標不如高標。我們的政府應像關心經濟一樣關心生態環境,主動關心肯定比被動關心要強,很欣慰,邯鄲市政府和黃山市政府已經意識到這點且走到全國前列。
在發展生態環境的同時,我們往往存在兩個困惑:,經濟與環境是否是對立,如何走出經濟與環境對立面的困惑,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點,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將環保支付能力控制政府/企業能承受的范圍內,也是在座領導嘉賓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二,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國各地經濟條件不同,環境支付能力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情況。
舉個例子,供水/污水治理可以向老百姓收費,垃圾治理也可以向老百姓收費、產生的電量賣給電力公司,但是水體治理和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就不那么清晰,負擔“落在”政府身上,但伴隨著地方財政收入減少,經濟不發達的縣域政府難以支付,可污染治理又是一項不得不做的“政治”任務。既要經濟發展,也要實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不僅是中央和各級政府需要思考的難題,也是各個大型工礦企業、園區需要解決的共性難題。
傅濤表示,這個問題的答案,習早在2005年視察湖州安吉便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我們從綠水青山的增量價值中獲取金山銀山。遺憾的是“兩山論”的偉大理念,全國很多省份依然沒有找到實踐它的“路徑”,離真正的落地、指導各地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難關要克服。
兩山經濟,簡言之,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做環保
帶著這樣的問題與思考,以傅濤博士為首E20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團隊,3年前開始嘗試研究“兩山論”實踐的路徑,并調研湖州安吉、邯鄲、重慶、東莞、宜興等地成功案例,大膽做個吃螃蟹的人,探索性提出兩山經濟。
傅濤概括地提到,簡言之,兩山經濟是在試圖回答“能不能少花錢、不花錢甚至還賺錢把生態環境做好,不要讓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甚至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阻力”,要讓它變成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和“油門”,試圖化解地方政府環境支付的困境,撥開工業企業心里的“謎團”,讓他們從綠水青山增量價值中獲取金山銀山,從綠色轉型升級中獲得實惠,改變傳統“誰先環保誰吃虧”固有觀念。
四大價值規律
一個新的文明,需要新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的支撐。如果說市場經濟支撐了資本主義社會,計劃經濟支撐了社會主義社會,那么兩山經濟將支撐生態文明社會新的經濟形態。
建立新的經濟理念,應先破除經濟人的自私假設。傅濤在《兩山經濟》著作中指出,當人類社會認識到社會問題、自然災害對自身利益間接的、長遠的影響,部分經濟主體開始通過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短期利益之外的銷售責任,這構成了兩山經濟的需求基礎。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兩山經濟》的四大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一:協同需求定律
這種需求有的主動行為,賦予產品和需求服務之中,比如有些人愿意因為環保責任而購買可降解的餐盒和電動汽車;再比如有些人出于對安全食品、有機蔬菜、健康娛樂等追求,主動購買有機食品或體驗更高層次的旅游,雖然價值要貴些。莫干山上一張床,雖然用來睡覺,但感知不同,它的價值或許抵過山下的一座房。
傅濤表示,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干凈空氣、清澈水等買單,去自然體驗鳥語花香、大河落日、海上明月、森林氧吧等綠水青山的價值循環增量就變成金山銀山。
也有的需求需要強制性手段、被動的對價來實現,比如,我們必須且只能購買無氟冰箱;還有些需要政府通過法律,通過公約約束,進行“強制對價”,如強制淘汰重污染車輛、約束二氧化碳排放而形成的CDM機制等。
2016年,17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將氣溫控制在2℃,而只有美國政府單邊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不僅破壞美國形象,威脅人類及時解決氣候的能力,更是危機生態文明建設,忽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這是嚴重的利已單邊主義行為。
通過利他實現利已是中國傳統的價值觀,這是對某些國家公開強調“自己優先”價值觀的否定。傅濤強調,“同舟共濟才能借船出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協同需求中,非直接利已需求占有的比例越小,生態文明之勢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