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款號稱“不加油,不充電,只加水”的氫燃料汽車深陷輿論的質疑聲中。
這樣的技術真的存在嗎?源自南陽媒體日前報道消息稱,“水氫車”僅為青年汽車的技術儲備,由企業自主研發,技術成熟后將在當地批量化生產。而其特別之處,就在于不加通過加氫驅動,而是加水產生氫能源以作為核心動力。
“加水+催化劑”,氫燃料汽車來了?
這種技術的實用性如何?在續航里程方面,一臺水解制氫車加滿水后,該設備加滿水設計能跑360-500公里,根據續航能力需要300到400公斤水,相當于100公斤水可以跑100公里。相關企業負責人指出,制氫后的水解產物都有較高的利用和經濟價值,通過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回收后,可解決成本和環保的問題。
造車不易,這是業內共識,何況還是氫燃料汽車。既然叫“燃料電池”,那么為了讓電池能持續發出足夠的電能,它的“化學食物”就是氫。然而,氫能源汽車其實是沒有發動機的,在水與反應物發生反應制出氫氣。通常而言,氫燃料汽車產業鏈由制氫、儲氫、加氫、氫能應用四大層面構成。而該項目則相當于將前述元素劃一。這其中,作為業界商業化的難點,“水氫車”如何制氫也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能源”氫能,市場化的關鍵一環,是氫氣高效廉價的制取。加水的同時,關鍵還要加一種神秘材料制成的催化劑。“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歷程,可提高產氫速率、效率,但不能提供額外的能量。據透露,該催化劑并非什么新鮮化學品,就是金屬鋁。而上述制氫方法即便未來有所突破,也只會應用到制氫環節上,肯定不會直接在車內實現。目前提取氫的技術并不具備大范圍可推廣性。
核心技術來源哪里?公開信息顯示,青年汽車的水制氫汽車有其技術根據。龐青年回應稱,相關技術來源除了湖北工業大學外,主要是集團自身。提供技術的董仕節教授指出,“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純屬誤解”。在其看來,這項技術的顛覆力量在于,制氫材料和制氫裝置,并終實現“實時制氫、無需儲氫”。而事實上,“車載水解即時制氫”并不是什么新鮮技術。
在各方的質疑聲中,工信部日前官宣,截至目前,仍未收到青年汽車公司該車型的產品準入申請,該車型未獲得產品公告。目前,實事求是,它就是個樣車。這也意味著,水氫汽車不能銷售上路。
加速駛來 氫燃料汽車駛入“黃金期”
在這72小時內,被輿論一起裹挾的,還有另一主角,氫燃料汽車。
有輿論指出,上述“水+催化劑”就能制氫的技術猶如以及重拳,給剛剛起步的氫燃料汽車產業鏈一記“暴擊”。畢竟類似PPT造車的路子早已行不通了。另據公開資料,迄今大部分省份對于氫燃料汽車的補貼均按照1:0.5比例執行,個別省份更是高達1:1。但事實上,有了“簡單粗暴”純電動汽車補貼的前車之鑒,燃料電池汽車補貼必然回變得“精打細算”。
即便如此,這也決定氫能源及氫燃料汽車將成為不少傳統制造商、地方政府加速布局的競逐標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則進一步描繪了氫燃料產業鏈的發展“小目標”:未來1年內,燃料電池車輛要達到10000輛,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現階段,氫能源汽車還在技術研發階段,據專家預測,有望在2030年前投入市場化量產。
但是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技術上和產業成熟度上仍然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受困于技術與資金的雙重掣肘,氫燃料汽車商業化進程至少需要8年左右。這其中,成本自然是首當其沖的“攔路虎”,而過于高昂的成本導致氫燃料電池車只能率先應用在客車和專用車領域。除了高昂的成本,加氫站配套設施的缺失也不容忽視。
一個信號是,國家對氫燃料電池車的態度并未改變。而氫燃料電池汽車,或許會是一種答案。歷經多年蟄伏后,氫燃料電池汽車在2019年迎來了久違的政策、市場強勁東風。尤其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從外部環境來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紅利即將在未來1年內成為過去式,而以往名不見經傳的氫能源以及氫燃料汽車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下一個風向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