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大于2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接近0.7億噸的垃圾。總體來看,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在4億噸以上。”這是住建部兩年前發布的城市垃圾統計數據。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超過65億噸,侵占約35億平方米土地,全國660多個城市中,已有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圍,有1/4的城市被迫將解決垃圾危機的途徑延伸到鄉村,導致垃圾二次污染。
垃圾數量持續走高,問題愈加嚴重,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密不可分。近些年,國家逐漸意識到垃圾分類處理的必要性,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市民進行垃圾分類。
2017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共同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為生活垃圾分類制定了具體路線。《方案》出臺之后,各省市紛紛響應,陸續出臺了相應的垃圾分類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達到90%以上,進入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增速控制在4%左右;重慶市提出,到2020年底,實施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試點的街道比例達到50%。此外,寧夏銀川、貴州貴陽等西部地區也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
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但具體實施起來卻是進展緩慢,收效甚微,問題到底出在何處?
事實上,垃圾處理是分類、回收、利用這樣一個完整的鏈條,垃圾分類只是前端的重要一環,終處理結果如何,還是要看垃圾的利用率,目前我國普遍存在垃圾分類過后,回收混亂,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讓前端的分類成了徒勞,垃圾數量才會居高不下,垃圾處理問題才會進展緩慢。
在垃圾轉化利用方面,瑞典位于世界前列當之無愧。據了解,瑞典是垃圾回收率高的國家之一。有統計顯示,歐盟平均每年需要處理的無法再利用的垃圾占總量的38%,而在瑞典這一數據僅為1%。也就是說,瑞典的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99%,其中36%被回收使用,14%用作肥料,49%焚燒后轉變為能源。
據分析,瑞典在垃圾處理方面走在世界前端,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深刻的分類意識
瑞典的垃圾分類意識是從學前教育就已經開始培養,孩子們在學校學習完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后,不僅在生活中“從我做起”,還會以身作則,監督家長們一起執行。孩子家長共同發力,有效促進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此外,瑞典不僅注重對本國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對移民和游客也是不遺余力。
2. 健全的回收機制
瑞典的垃圾分類細致入微,具體有紙質包裝盒、玻璃包裝、金屬制品、印刷品等近十種分類標準,垃圾承包商每周會派出清運車對居民分類好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有害垃圾則由專車負責。瑞典的垃圾清運費遵循按量計費的原則,住戶產生的垃圾越少,所需要繳納的費用也越低。分類后產生的垃圾要遠遠少于未經分類的廢棄物總量,因此民眾將垃圾分類進行得越徹底,支付的清運費也就越低。
3、先進的焚燒技術。
提起垃圾焚燒廠,我們都會有氣味難聞,環境臟亂的刻板印象,而瑞典的垃圾焚燒廠清潔無味,粉塵全部吸附,二噁英排放接近于零。為避免垃圾焚燒產生的PM2.5帶來的空氣污染,瑞典的垃圾焚燒廠在燃燒產生的氣體中灌入冷卻水,然后用凈化設備層層過濾,直至符合歐盟標準后再排入大氣。
政府環保部門和公眾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監督管理。此外,為化解市民對垃圾處理的刻板印象,瑞典的垃圾焚燒廠在環保的同時追求功能多樣性,成為市民觀景、健身和聚會的城市公共空間。
瑞典在垃圾處理方面的成功絕非偶然,是他們全國上下從意識到行動,從專研到實踐,一點點擿植索涂,一步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關于我國的垃圾問題,正如習所言,“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垃圾變廢為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