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一個交易日,環保板塊已連續3日大漲,有關“萬億產業暴走”的說法再次鋪天蓋地而來,讓許多人不由得飄飄然,認為環保產業的“寒冬”已過,又一輪“春天”再次到來。
日前,中國節能環保金融聯盟副秘書長張衛東指出,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從2010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5.8萬億元,年均實現13%至15%的增長,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的增長點。
如果剔除節能,單純來說環保,又是怎樣的情況?按照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報告,2017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7%;2020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2萬億元。
這兩組數據,代表了大部分機構、大多數人對環保產業的樂觀看好態度。即便不通過一組組數據,也有無數的信號,比如政策規劃、領導發言、資本流向等,讓環保產業的支柱地位名副其實。
6月12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參觀第十七屆中國環保展覽會時明確表示,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我國國內環保市場呈現擴張速度快、成長勁頭足等特點,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樊元生也表示,在政策的推動和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環保產惡意總體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行業核心競爭力繼續增強,環保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穩步提升,環境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分析環保產業時,看到繁華可以增長信心,而解決繁華背后的問題,才能讓“水長流、花常開、產業更新”。
我們從2019年第一季度各大上市企業的業績報情況分析觀察,發現環保板塊的整體業績仍處于放緩趨勢,“錢荒”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大改觀。如果這種勢頭仍舊延續,產業本身得不到突破發展,即實質性蛻變,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經營狀況惡化,資本的風險偏好居高不下,“錢荒”會進一步加劇。
中證環保指數近5年走勢
中證環保指數近1月走勢
分析認為,我國環保產業的痛點主要有4個:整體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支撐不足、扶持政策不夠系統、市場競爭主線不夠規范。
具體來看,當前環保產業中,輕資產的小規模企業占據主流,自身存在融資障礙,很難滿足金融機構的要求,加上產業集群程度不高,從而導致環保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環保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創新體系建設、自主知識產權等都存在一定的短板。
扶持政策頻出,但在促進投資方面仍以國家資金為主,地方轉向資金偏少,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和扶持系統,使得企業發展情況仍舊面臨巨大的融資壓力;產業市場化提速,準入門檻降低,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低價惡性競爭的情況頻出,大大影響了市場公平。
正如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在不久前舉辦的“2019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所總結的:“對照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要求,我國環保產業對于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尚存在短板,科技創新不夠、產業技術儲備不足、商業化模式缺乏。反映在環保產業市場上,主要體現為:現實市場過度依賴于財政投入、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發展深化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把脈病癥之后需要對癥下藥:提升產業集群度,培育骨干企業;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成果轉化速度;細化扶持政策,多管齊下;強化企業監管,建立信用記錄,打擊惡性競爭等。
后,先進的技術與裝備正在并終會成為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各路資本必然會優先配置到這些具備競爭力的企業,環保產業投融資的技術創新導向將進一步顯現。“廣大環保企業要抓住機遇,加強科技創新,提高技術設備性能,降低生產和使用成本,加快技術成果產業轉化,為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作出新貢獻。”李干杰部長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