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氫就火。”自2019年以來,這是“氫”燃料電池汽車一路疾馳的真實寫照。
早在2006年,國家中長期的科學發展綱要里面就對氫能和氫燃料電池進行了規劃。而自《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氫能發展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以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更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另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前6個月里共有20個省份以及直轄市出臺了涉及到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數量接近50項。比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氫站50座,乘用車不少于2萬輛,其他車不少于1萬輛。從投資層面來看,同樣是在上述時期內氫能源及燃料電池板塊屢次出現逆勢上漲,成為上半年A股市場活躍的板塊之一。
與利好政策接連出臺相對應的是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投資項目的暴增。公開資料顯示,僅在2019年1—6月里,國內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的投資項目多達70起。動輒百億級的項目投資金額也已超過2018年全年投資水平。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即便上述利好政策紛至沓來,全國性的氫能發展戰略和規劃尚未出臺,或許將影響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進程。
在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涵蓋制氫、儲運、加注、應用在內的完整氫能產業鏈。狂熱追捧背后,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技術路線逐漸清晰。化石能源(煤、天然氣)制氫、工業副產氫、電解水制氫,是當前主流的三大制氫路線。盡管新一代的制氫技術在科學層面已經有突破,但如何實現產業化應用更為重要。
規模化有利于成本優勢的打造,但對于精耕期間的產業鏈來說,目前國內氫能產業面臨的問題,當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尚未成熟、成本居高不下、加氫站建設困難等問題正在成為阻礙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關隘”。就像電動汽車的普及有賴于充電樁建設一樣,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也需要加氫站配套。但加氫站建站標準法規、政策體系均不健全,同時也無明確的歸屬管理部門。
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加氫站建設成本高昂是加氫站盈利難的關鍵原因之一。不含土地費用,按照國內券商測算,國內建設一座加氫站成本接近1196萬元,約相當于傳統加油站的2倍有余。不僅如此,對于商業化運營的加氫站而言,包括設備維護、運營、人工、稅收在內的加注成本始終維持在14—17元/公斤這一區間內。
而按照業內測算,氫氣成本需要降低到40元/公斤以下,車輛的運行成本才能與傳統汽車對標。當前加氫站的氫氣價格約70元/千克,按百公里使用成本算,明顯高于柴油車。“制約國內加氫站建設費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關鍵設備未能實現本土化和自主化。”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籌)副秘書長王菊如是說道。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的加氫站共有23座,實際運營和在建加氫站多為示范性或為示范性汽車提供加注服務,暫未實現商業化運營。
而要實現氫燃料及氫能大規模落地,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10年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可能都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運營。正如有業界人士所指出的,“氫燃料電池發展問題絕不是一個主機廠或一個產業的上下游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明后年就可以看到顯著成果的。”而誰能贏得氫燃料汽車后半程的勝利?只有市場知道答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