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9 日上午 10 點,生態環境部召開 2019 年 10 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有哪些重點?3 分鐘幫你理順。
堅決反對 “一刀切”,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一律沒有涉及強制性錯峰生產、大范圍停工停產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 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2019-2020 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出很多具體工作進度要求,如河北省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1 億噸,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 524 萬戶,按計劃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等,多項工作任務量都超過前兩個秋冬季,充分表明了政府對 “污染防治攻堅戰” 的決心。
生態環境部近日組建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設立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生態環境部應急辦)具體負責專家組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專家組成員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 5 年。
2019 年底前,生態環境部將分三批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第二批排查工作預計 11 月開展,涉及上海、湖北、安徽等 3 省份,合計岸線長度約 8000 公里;第三批排查工作預計 12 月開展,涉及江西、湖南、四川等 3 省份,合計岸線長度約 9000 公里。
今年將堅定不移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推進清潔取暖工作,這個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變化。在清潔取暖推進中,我們始終堅持五個原則:一是堅持統籌協調溫暖過冬與清潔取暖,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二是堅持以供定需、以氣定改,根據天然氣簽訂合同量確定 “煤改氣” 戶數;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四是堅持突出重點、有取有舍,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五是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在新的取暖方式沒有穩定供應前,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將于 11 月 1 日施行。為確保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生態環境部還配套建設了一個平臺、配發三個文件,加快形成以質量為核心、以公開為手段、以信用為主線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管體系。
2019 年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延續穩中向好態勢,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 76.5%,較上年同期增加 6.7 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 13.2%,較上年同期減少 2.1 個百分點。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開局良好,環渤海三省一市及有關地市全部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劣 V 類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整治和入海排污口 “排、測、溯、治” 取得階段成效;《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前期研究有序推進。
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 年)》,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編制《生態環境監測條例》,也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納入條例;整合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建立統一監測數據平臺。
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于 7 月 19 日正式開通以來,穩定運行。截至目前,總訪問量 4.8 萬人次。平臺根據污染防治攻堅戰熱點、難點問題開設技術專題,“無廢城市”技術專版已于近期上線,重點展示該領域的技術成果和需求對接情況。
下一步將研究起草《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總體工作方案》;推進沿黃九省區 “三線一單” 編制;指導和支持沿黃九省區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 103 個飲用水水源地 1362 個問題整治;將黃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今年對青海、甘肅開展第二輪督察。
第二十九次 “基礎四國” 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于 10 月 25-26 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四國代表出席本次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25)主席國智利、“77 國集團 + 中國”輪值主席國巴勒斯坦代表作為嘉賓國代表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