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環評報告撞上抄襲,就不再是件小事。
先來看看,環評有多重要。作為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管理制度,環評又被稱為“卡住違規建設項目的硬杠杠”“環境風險的過濾器、安全閥”。立足于此,環評報告并非寫論文,而是關涉建設項目能否運行。本該嚴肅的環評報告,卻因復制粘貼而變得極為輕佻。更有網友吐槽:抄作業連名字都抄錯,這種水平連小學生都不如。
實際操作中,環評報告從立項到編制完成,往往需要兩三個月,而報告書也會根據項目實際情況不斷延期。不同的環境影響,就需要建設不同的預防設施,采取不同的預防手段。而以環評等管理制度,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是生態治理的重要抓手,對此決策層三令五申。
但這道重要關口并非無懈可擊。據生態環境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份錯得離譜的報告并不僅僅是個例。在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環評環評文件復核的335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就有超過13份存在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內容不全等質量問題。近幾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相關通報發現,環評監管不到位存在多種表現形式。
后果有多嚴重呢?亦如央媒評論指出,如此“抄作業”,不是冷笑話,也不能僅把它當作笑話看。生態保護不能說說而已。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啟動問責程序,項目建設被暫停。生態環境部迅即責成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嚴肅查處,并要求將處理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目前,該案件已進入立案處罰階段。但另一層更關鍵的懲戒威懾,到底能不能發揮效用,還有待觀察。
環評改革,不是放任,而是需要各級環境部門在環評文件的管理上進一步加嚴。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整個環保體系在快速全面升級強化,環評作為其中重要板塊,豈能不抓?與此同時,環境保護中的公共參與必不可少,必須進一步推進信息公開、暢通參與途徑。監督企業、建設單位履行環境責任,促使環評機構自覺把好環評質量關,更好地為生態環境質量“代言”。
一場關于環評領域的變革正在加速到來。為降低環境風險,與環評制度改革相伴的,還有更為嚴格的事中事后監管。對于下一步如何對環評加強監管的問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加強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類別、重點信用管理對象的抽查復核比例和抽取頻次。
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也將重點關注“未批先建”問題,將采取掛牌督辦、約談問責、環評限批等一系列手段措施,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重點對2019年11月1日后審批的以及正在審查、評估的環評文件實施編制質量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迅速依法依規處理處罰。同時,運用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實現環評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跨地區信用分類監管,形成環評行業完整的誠信檔案數據系統。
除了監管強起來,還需法律硬起來,讓法律長出“牙齒”。把質量標準“硬杠杠”劃定出來,把監督問責的“緊箍”戴得更牢一些。有理由相信,正處于新一輪刪修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必定進一步加大對環評機構和個人弄虛作假的處罰力度。如此,這道事關生態環境生命線的“閥門”,才能真正發揮剛性把關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