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環境產業邁向新征程。”5月19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京召開。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杭州錦江集團董事長王元珞,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等嘉賓出席見面會。會議由環境商會馬輝秘書長主持。
人民日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人民網、新華社北京分社、證券日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國能源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環境報、華夏時報、中國經濟導報、澎湃新聞、經濟觀察報、自然資源報、每日經濟新聞、界面新聞、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北京日報、財 新周刊、財經、中國經濟周刊等三十多家媒體參會。
主旨發言
環境商會趙笠鈞會長在主旨發言中表示,這場阻擊戰,作為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疫情期間,環境企業以專業的服務在供排水、垃圾、環衛,特別是醫療廢水、廢棄物的處理處置等關鍵環節,為防止疫情蔓延、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堅固的防線。
環境商會也一直在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功能作用,動員會員單位及廣大環境企業凝心聚力抗擊疫情,并積極建言獻策,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針對疫情期間環境企業普遍面臨的政策落地慢、原輔料價格上漲、運行費用支付不及時等突出困難,商會多次召開防控疫情專題討論會,組織調研環境企業工作情況,梳理匯總企業面臨的問題,先后發布《發出關于將環衛、供水污水、垃圾處理單位納入疫區防疫物資統籌調配體系的緊急呼吁》和《關于確保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運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緊急呼吁》。兩份緊急呼吁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根據呼吁中所提到的問題批示相關部委組織研究并協調推進解決,多方面采取措施幫助解決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確保環境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趙笠鈞提到,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沖擊前所未有,疫情之后我們所面的內外部環境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對于環境產業而言,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產業基本面依然持續向好,產業的內生動力也在持續好轉,經營更趨高質量發展。這場疫情讓政府管理部門和公眾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保障供水的安全、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收集收運以及醫療廢物的專業處置等,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工作,關乎社會和公眾的整體利益。趙笠鈞呼吁,在時代的責任面前,環境企業要有更廣闊的視野,肩負起更大的責任,為社會提供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的環保公共服務與產品,不斷助推公共管理體系升級,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答記者問
見面會由環境商會馬輝秘書長主持。
馬輝表示,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是環境商會的系列品牌活動之一,自2013年起,每年在“兩會”前夕準時與大家見面,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本場見面會作為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后的首次相聚,雖有所推遲也更具意義。
會上,企業家與媒體記者圍繞垃圾焚燒退補、垃圾分類、醫廢處置、黑臭水體治理、國資入主潮、產業融資難、“十四五”規劃等產業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楊斌提到,這次疫情對宏觀經濟以及各行各業都會帶來影響。企業應該有擁抱市場變化的心態,做好發展戰略,有所為有所不為,基礎工作做扎實,才能在未來的疫情以后的宏觀經濟情況下能夠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夠可持續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政策導向非常關鍵,包括新REITs政策出臺,都將搭建環保和資本對接的橋梁,這對于立足長遠,注重長期穩定運行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我們也希望國家繼續在環保重資產業務能夠出臺一些政策。
黃曉軍表示,眾人拾柴火焰才能夠高。這個市場是大浪淘沙的,沉淀的是真正能夠游泳的人,任何產業都有這個過程。環境產業是一個相對投資不少、沉淀時間非常長的行業,可能某種程度上在資金的可持續性方面央企是有優勢的。而先入行的前浪中也有很多優秀的資源,尤其是在技術和管理資源上,因此可以看到,央企進來的抓手其實是和民企、外資等多方合作,市場在不斷地整合發展。
王元珞表示,部分政策的發布確實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一些壓力,這幾年垃圾焚燒行業發展得很快,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壓力就特別大,需要通過規劃來統籌發展。就企業應對來說,首先項目還是要納入當地的規劃,否則補貼審批排隊的時間可能就會比較長。未來垃圾發電廠要投入更多流動資金,這對于小的企業來講會很困難。目前民營企業融資依然有一定的難度。對環境產業未來的發展,王元珞還是充滿信心。她強調,疫情之下,很多產業都受到了影響,環境產業的發展相對比較穩健。國家這么多年來已經給公眾培養出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環境產業未來發展依然會有很多機遇。
駱建華表示,疫情之后產業的發展有三點趨勢,第一,環境保護仍然是剛需。只要有經濟發展,只要有人類生活就有環境保護。只不過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環境保護的內容和主題會發生一些變化。第二,在環境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發展起起伏伏是一個正常現象,產業很快會回歸到一個平穩發展階段。第三,環境產品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提供公共產品。和過去不同,現在的很多環境公共產品發生了變化,像河道治理等還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收益邊界和對象很難確定。環境公共產品光有利潤導向還不行,公共產品還是應該由政府來提供。
王凱軍表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在治水上的投入非常大。20年來,城市污水治理率已經達到90%,“十三五”之后很多都達到了95%,水環境持續好轉。但實際上,從黑臭水體治理的反復上來看,我們前一階段的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仍然可能面臨很多傳統的水污染問題,水污染治理方面還有一些短板要補。比如管道管網系統的短板,只有補齊管網的短板以后,污水廠的效益才能提升,黑臭河道才能徹底的解決,所以需要在幾條線上并進。王凱軍認為,“十四五”將逐步走向生態修復,在傳統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局部區域整體水環境好轉的情況下,生態修復起步。
原標題:疫情之下環境產業如何邁向新征程?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