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汾河是我省的母親河,發源于管涔山,干流自北向南縱貫太原、臨汾兩大盆地,于萬榮縣廟前村附近匯入黃河,全長716km,控制流域面積39721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4。汾河流域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涉及9市51縣(市、區)。
汾河流域是嚴重缺水的區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僅有30.1億m3,人均水資源量209m3,僅為全國人均2021m3的十分之一,為全省人均330m3的63%。流域以全省27%的水資源和25%的土地承載著全省39%的人口和42%的GDP,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以上,導致區域地下水超采、河流地表徑流量不斷減少(斷流),河道水域面積萎縮,植被減少退化、河流水質污染以及河道渠化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使河流喪失了生態功能。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特別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我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全面啟動了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先后編制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出臺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截止目前,基本保障了汾河枯水期生態流量不小于15m3/s,汾河入黃口廟前國考斷面水質退出了劣V類,初步實現了“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
2019年4月12日,全省河湖長制工作暨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推進會議明確提出,要圍繞“風光美起來”的總目標,編制汾河全流域生態景觀規劃。8月24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編制導則》(晉政辦函〔2019〕77號),12月15日,省水利廳完成了《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總報告(初稿)》和沿汾6市的分報告。隨后征求了省發改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等10個省直部門和沿汾6市政府的意見,今年以來,樓陽生書記、林武省長分別聽取了專題匯報,提出了明確要求。2月17日省政府第5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月28日省委第154次常委會議審定,4月10日省政府辦公廳以晉政辦發〔2020〕25號文件印發《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14章,內容有:流域概況、現狀調查與評價、總體規劃、流域生態景觀空間規劃、生態景觀水量保障、水資源配置及節水分析、河道綜合整治、水文化與景觀規劃、河源及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河道生態防護林及水源涵養林、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流域生態管理、投資匡算、保障措施。
第一章流域概況。
第二章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三章總體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原則、依據、范圍、水平年、目標和任務、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
第四章流域生態景觀空間規劃。對流域藍綠空間和山水格局、河流生態空間規劃、干流及重要支流地貌形態空間、產業導入進行規劃設計。
第五章生態景觀水量保障。明確河道生態需水目標,分析需水量,提出水量、水質保障措施。
第六章水資源配置及節水分析。分析流域現狀用水水平和節水潛力,提出節水目標及配置方案,對規劃水平年節水進行符合性評價,提出節水措施。
第七章河道綜合整治。明確干流、重要支流的防洪標準,以防洪、控污、調水、增濕、綠岸保土為治理重點,按照“一源、兩路、三線、四區、五帶”總體構架進行布局。
第八章水文化與景觀規劃。引入流域內悠久豐富的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水文化景觀。
第九章河源及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根據河源區現狀和不同功能要求,對生態修復區和生態治理區進行整體規劃。
第十章河道生態防護林及水源涵養林。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實施河道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建設以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第十一章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流域內環境現狀問題,規劃可達到的環境保護目標。
第十二章流域生態管理。提出生態景觀建設管理的法規與制度、體制機制、監控和應急能力等內容。
第十三章投資匡算。規劃總投資870億元,其中干流投資305億元。“十四五”期間總投資584億元,其中干流投資240億元。
第十四章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創新建管模式、制定政策措施、構建責任體系等內容。
三、規劃實施后的效果
規劃通過實施流域水生態空間管控、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生態補水調度、河流水系綜合整治及水文化景觀提升、入河口水質提升、河源及生態敏感區保護、河道生態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水生態管理體系完善等七項措施,預期通過5-10年左右工程治理,再通過5年左右的維護、培育和持續監管,建設流動的河、健康的河、生態的河,形成山水相依、溪水長流、林泉相伴、湖光山色的三晉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