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一個特殊的五年,宏觀上國內提出兩山論和建設生態文明以及要面對產業結構性升級和GDP增速的逐漸下移;外部則面臨著更加復雜的貿易沖突和由此帶來的低端產業跨國轉移。而細化到環保的具體領域,新環保法和三個“十條”的頒布實施,在環境治理的各個領域帶來了監管的逐步趨嚴、制度的不斷完善、需求的大規模釋放和環境產業各個類型的爆發式發展,危廢行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十三五”是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一個特殊的五年,宏觀上國內提出兩山論和建設生態文明以及要面對產業結構性升級和GDP增速的逐漸下移;外部則面臨著更加復雜的貿易沖突和由此帶來的低端產業跨國轉移。而細化到環保的具體領域,新環保法和三個“十條”的頒布實施,在環境治理的各個領域帶來了監管的逐步趨嚴、制度的不斷完善、需求的大規模釋放和環境產業各個類型的爆發式發展,危廢行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2020年作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危廢行業一方面成功面對了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帶來的醫廢大量產生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就是新《固廢法》時隔15年的“大修”為行業中的企業劃定了新的管理“紅線”。
固廢法“大修”,細化固廢及危廢各環節管理
2020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我國現行固廢法是1995年制定的,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13年、2015年、2016年進行了三次修正,此次固廢法修訂是時隔15年的“大修”。
新固廢法壓實了企業主體責任,將固體廢物處理各環節的主體責任進一步細化,強化了對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監管,這些新修訂的內容,是企業環保合規需關注的新要求。
在危險廢物管理方面,新固廢法主要從危廢產生單位建立危廢管理臺賬、醫療衛生機構及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的義務、新增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要求等三方面進行修訂。
1. 新固廢法新增了危廢產生單位建立危廢管理臺賬的要求。明確要求危廢產生單位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如實記錄有關信息,將部門規范性文件要求轉化為法定要求。如危廢單位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并如實記錄,依據新固廢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第(十三)項規定,將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以10-100萬元罰款,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可能被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2.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全國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平臺,推進固體廢物收集、轉移、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新固廢法施行后,危廢產生單位應通過國家危險廢物信息管理系統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危險廢物的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有關資料。
3. 危險廢物管理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新固廢法刪除了“申報事項或者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內容有重大改變的,應當及時申報”的要求,而是通過排污許可證制度和國家危險廢物信息管理系統來跟蹤監管企業危廢變化信息。
4.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新固廢法在三審稿中新增了對醫療廢物特別是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的管理規定,并加強了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的主體責任。除新固廢法外,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還應遵循醫療廢物管理方面的特殊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容器和警示標志標準》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技術規范(試行)》等對醫療廢物進行管理。
5. 新增了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要求,是首次通過立法明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規定。
除了對危險廢物管理方面做出的更新外,新固廢法對法律責任專章進行了擴充完善,加大了對固廢管理不合規的處罰力度,增加了企業的違法成本。除了對新增內容設定了相應罰則外,還普遍提高了違法行為的處罰金額,高可罰至500萬元,并且增加了按日連續處罰、行政拘留、查封扣押等執法措施。
“三個能力”和危廢填埋標準更新,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危廢行業面臨的改變還包括:《關于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的指導意見》發布以及《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CB18598-2019)修訂。
生態環境部去年10月發布的《關于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1.到2025年底,建設危廢環境監管體系,部分地區需提前實現;2.進一步推進危廢利用處置能力與實際需要總體平衡,能有效解決現有危廢經營許可證使用率低下等問題;3.對危廢全流程管理各環節提出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包括政策管理、源頭管控、鑒別、轉移、區域合作、應急響應、打擊環境違法等多個環節的全流程管理體系;4.鼓勵危廢場內處置、部分種類危廢“點對點”定向利用以及水泥窯、工業爐窯協同處置等,將會對危廢處置行業的三大博弈產生動態變化。
《指導意見》還針對專業性較強的危廢提出明確要求:多氯聯苯廢物等需要特殊處置的危險廢物和含汞廢物等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危險廢物,實行全國統籌和相對集中布局,打造專業化利用處置基地;適度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將其作為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的有益補充;加強廢酸、廢鹽、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鼓勵石油開采、石化、化工、有色等產業基地、大型企業集團根據需要自行配套建設高標準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鼓勵化工等工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
生態環保部于2019年10月發布《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CB18598-2019),該標準自2020年6月1日起實施。本次修訂就危險廢物填埋場場址選擇技術要求、危險廢物填埋的入場標準、危險廢物填埋場廢水排放控制要求、危險廢物填埋場運行及監測技術要求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規范,對推進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焚燒處置等具有重要意義。
危廢管理標準的更新,除了為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更加要求加強危廢監管、統一管理標準和執法尺度。
危廢行業火熱發展,系統風險引發擔憂
在資本熱潮的推動下,危廢行業近年來的的火熱頗受人矚目,并購價格直線上揚,公司業績擴張迅速。
行業內對危廢處理領域火爆之余所積聚的風險也不乏擔憂。根據E20研究院薛濤分析,危廢行業作為向污染者直接取費,又不受政府授予壟斷保護的特殊行業,由投資企業自身來面對來自充分市場競爭的價格風險、需求風險和競爭風險,甚至包括同樣日益趨嚴的環保監管風險。
E20研究院薛濤指出,目前危廢行業面臨兩大問題:
1. 當前國內危廢行業在短短的五年高速發展期中所形成的行業集中度極低
對于危廢行業,十三五期間伴隨著環境監管的趨嚴和需求的集中釋放(2013年兩高司法解釋后,危廢經營許可證核準增速從10%翻番至2016年的20%),以及相關市場準入審批權的下移,大量中小型地區性民營企業進入這個領域(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300多家企業參與其中,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之中),集中度相當分散,這必然帶來當前危廢處理設施運營總體水平的低下,當然同時也為未來的行業整合留下了充裕的空間。
2. 危廢行業的地區不平衡和產業不配比現象突出
除了供需不平衡的表象以外,深度觀察危廢領域的非均質性和商業屬性,導致危廢領域面對的地區不平衡和產業不配比嚴重。從各省十三五規劃所披露的新增危廢處置產能來看,山東和四川都達到了五倍以上,廣東、浙江以及福建等沿海省份也超過50%,合計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12%。可見供需不平衡是當前的主要矛盾。
同時,通過對數據的詳細分析發現,2017年核準經營規模實際利用率僅為27.5%,除了刨除新項目建設運營所必需的時間以外,許可證容量錯配的問題也確實存在,主要原因包括:對于前端產廢企業信息缺乏,對有效配伍帶來壓力,同時增加了連續安全生產的難度;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環保督察導致的停產整頓、危廢處置前端所依賴的收運體系粗放、工業企業利潤下滑負擔處置費用困難等原因,加大了危廢企業產能釋放的難度;2003年執行的危廢設施建設規劃的計劃經濟色彩,導致該規劃所落地的產能和對應工業細分領域配置,不能完全匹配入關貿總協定后國內近十年來制造業的迅猛發展;相對于綜合安全處置(填埋與焚燒),資源化項目具有自發性,企業申領踴躍,但這類嚴重受制于后端產品的價格波動,在近幾年經濟放緩大宗資源產品本身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資源化領域的許可證產能閑置比例出現大幅上揚。
危廢領域不同于市政環保的純商業屬性,結合我國巨大的地區差異,也帶來了危廢行業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粗略而言,地廣人稀以礦產及粗加工為主的西部、中部省份的冶煉和化工,和以高附加值工業(如電子行業)以及精細化工為布局的沿海,在危廢處置方面所要面對的問題性質各不相同。支付能力、土地稀缺度和環境敏感度等要素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特點,對危廢處置企業和環境管理都需要有更針對性的對策。
危廢行業未來發展
“十三五”是危廢處置領域正在形成細分領域產業集群的第一階段,資本市場因此對這個領域存在一些明顯追高的現象也屬正常。但隨著針對危廢的環境管理的不斷持續完善,如發改委的綠色價格機制文件中提出將逐步完善危廢的污染者付費制度,這幾年不斷深入的環保督察(包括生態環境部剛剛要開展的危廢檢查)、無廢城市試點、結合產廢企業排污許可證的全過程自證式管理、收運體系的逐步規范化和伴隨IT手段進步的大數據監管措施等等,生態環境部的監管措施也將會越來越嚴密。
結合E20研究院曾經發布的中美危廢領域的“藍海—紅海—沙漠之花”的過程對比,從總體的行業規律來看,藍海時往往市場尚不成熟,紅海時又處于過度競爭狀態,藍紅交際往往是行業平均利潤較高的時期,而對于個體企業,則又要依靠自身長板的發揮和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才能在持續變紅的商海中找到藍色的高增長機會。
認識到這一點對于當前大型危廢企業尤為重要,如何在借助資本力量形成擴張的同時,保持自身在技術提升和運營能力方面的核心能力,是其終能夠保持競爭力而順利成為沙漠之花的途徑。
原標題:“十三五”收官在即,危廢行業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