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總投資1.81億元的沿江平原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通過驗收,標志著南通市垃圾處理中心1-6號池垃圾填埋場進入一個新的綠色時代。
南通市垃圾填埋場1-6號池始建于1997年,是南通市的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一直承擔著生活垃圾應急填埋任務,到2018年已接近設計填埋負荷。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也傳來有關“垃圾零填埋”的消息。
2019年9月9日,上海老港綜合填埋場停止了原生生活垃圾填埋處置業務,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由填埋為主切換為焚燒為主;
2020年2月27日,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封場,資料顯示,該垃圾填埋場在2019年日垃圾處理量需超過1萬噸;
這意味著我國垃圾處理市場正進入“零填埋”時代。據了解,廈門9月底達到滿負荷運營要求后,垃圾末端處理能力將達5500噸/日,將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預計今年年底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江西2021年底實現“零”填埋。
垃圾填埋場封場,大量生活垃圾如何處理?資料顯示,為解決垃圾場封場帶來的垃圾處理壓力,2019年11月4日,西安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產試運行,高陵、西咸的兩個焚燒項目也在2019年相繼投入運營。到2020年底,西安市5個無害化處理項目將全部投入運營,每天總處理能力將達到12750噸;
上海處理垃圾的方式也逐漸以焚燒為主。其中老港焚燒二期實現日均6000噸的全量運營,焚燒處置規模已占上海市干垃圾處理總量的1/2左右。此外,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和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也成了處理垃圾的兩大主要方式。
綜上來看,老舊填埋場迎來封場潮,生活垃圾回歸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垃圾填埋是我國垃圾處理方式之一,但近年來隨著垃圾產生量的激增,隨著垃圾分類的強制實施,實現“變廢為寶”的需要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垃圾處理方式的結構在發生大的轉變,許多填埋處理量逐漸被焚燒方式所替代,垃圾填埋4年來占比從58%降到了44%。
垃圾焚燒發電能夠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各地都開始大力推行垃圾焚燒發電。從2014-2018年4年間,我國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能力占垃圾無害化總處理能力的比例從32%增長到了43%。
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遍布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按照國家要求,目前已經有21個省區市完成了垃圾焚燒發電的中長期規劃,擬新建逾800座焚燒廠,預期投資金額高達近3200億。另外,從規劃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始向縣、村等布局。
伴隨著垃圾填埋的主力地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未來垃圾焚燒和濕垃圾專門處理也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