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組聯合中、英多位科學家,于2021年7月22日在《大氣科學進展》學術期刊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科研成果介紹了中國碳衛星首幅全球碳通量數據,該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和地圖。
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繼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
對于碳衛星,可能很多人沒有很深入的了解,沒關系,接下來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一趟探究“碳衛星奧秘”之旅吧!
讓我們來看看碳衛星到底是什么“神奇寶貝”?
碳衛星:
代號:TanSat
全稱: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定義:由中國自主研制的首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觀測科學實驗衛星
總質量:620千克
載荷設備:搭載一體化設計的兩臺科學載荷(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
運行歷程:
2016年12月22日發射升空;2018年2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展示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實現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氣混合比(XCO2)的高精度監測,為碳排放科學研究提供衛星資料。
為有效掌握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情況,中國“十二五”國家863計劃設置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簡稱“碳衛星”)。由于碳衛星技術難度極高,世界上僅有兩顆衛星從太空監視地球溫室氣體排放(日本--GOSAT、美國OCO-1以及替代者OCO-2)。
中國碳衛星是我國第一代溫室氣體監測專用衛星,實現了空間溫室氣體高精度監測的從無到有,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情況。
如今,基于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我們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和地圖,這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世界各國的選擇。2020年9月,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偉大愿景。“雙碳”目標的提出,體現出我國在氣候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決心。它的實現,是人類對自然有序適應的體現,最終將實現與自然的協調共生。
基于我國碳衛星的觀測,科學家近日獲取了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根據中國碳衛星的數據顯示,每年陸地上的碳排放量約為60億噸,大約是人類總量的12倍。
上述碳通量數據集,是利用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收集的碳如何與干燥空氣混合的數據分析形成的。
業內專業人士這樣說,雖然衛星測量不像地面測量那樣精確,但衛星測量提供了持續的全球觀測覆蓋,提供了有限或多樣的地面監測站無法獲得的額外信息?,F有地面網絡的稀疏性和空間不均勻性,限制了我們推斷全球和區域尺度一致的碳源和碳匯的能力。
愛丁堡大學國家地球觀測中心研究員也說到,為了提高觀測覆蓋范圍,已經開發了特制衛星——例如TanSat,以提供準確的大氣溫室氣體測量。
從長遠看,利用大氣濃度測量進而計算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方法,能夠讓我們“看得更廣、看得更清”。對于此,我國面向未來,已開始設計和我國新一代天基碳監測系統有關的相關工作。
未來,相信我國的碳衛星后續會提供更多碳數據,生成的全球碳通量數據集和地圖將有力支撐我國“雙碳”目標的加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