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在第九個全國低碳日到來之際,來自四川省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實體企業、金融機構等單位的22名專家,在主題為“雙碳新時代,轉型新機遇”的四川省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研討會上聯合發布全國首份碳資產生態創新行動倡議——《四川省碳資產提升創新行動倡議》。
《倡議》指出,隨著碳約束環境的不斷強化、碳定價機制的不斷完善,“排放有成本”“低碳得收益”“減排獲資產”將成為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立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育先機、開新局,《倡議》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為引領,從樹立碳資產理念意識、創新碳排放治理模式、增強碳資產管理能力、提升碳減排服務水平、促進碳普惠社會參與五大方面提出30條具體倡議。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相關同志表示,碳定價時代,碳資產既是“無形”的,更是“有形”的;既是“未來”的,更是“當前”的。認識、開發和盤活碳資產,不僅需要企業的積極行動,更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和推動。希望以《倡議》發布為契機,進一步開拓各類市場主體思路,激發碳資產生態創新活力,更好以市場化機制引領和倒逼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四川省碳資產提升創新行動倡議
2021年8月25日·成都
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導致大氣層溫室效應加劇,進而造成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誘發廣泛、持久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當前,將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升幅控制在1.5℃以內的“窗口”正在關閉,攜手應對氣候危機刻不容緩!2020年9月22日,我國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將帶來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和大考,亟須認清大勢,順勢而為,推動發展建立在氣候友好、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基礎上,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和長久競爭優勢。
《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碳資產提升行動。為抓住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歷史機遇,提升碳資產開發、交易和管理能力,促進低碳場景和業態發展,立足四川實際,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樹立碳資產理念意識
1. 應認識到,隨著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全面啟動,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建立實施,碳排放權和用能權開市交易,能源、工業、服務業、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領域低碳轉型深入推進,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啟動實施,全面碳約束、多層碳激勵時代正加速到來,“排放有成本”“低碳得收益”“減排獲資產”將成為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
2. 應意識到,碳資產既是“無形”的,更是“有形”的,既是“未來”的,更是“當前”的,應利用好碳資產開發、交易、管理在促進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獨特作用,抓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帶來的機遇,創新拓展以碳資產為載體的生態價值實現路徑。
二、創新碳排放治理模式
3. 不斷探索與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碳標簽、碳金融、碳普惠等碳減排市場化機制、規則、標準和工具,針對目標市場主體開展政策解讀和宣貫,提升整體政策認知水平,引導和促進相關市場可持續發展。
4. 建立健全碳資產市場監督機制和能力建設,嚴肅依法懲治數據造假、內幕交易、投機炒作、履約失信等擾亂市場行為,防范市場鏈式風險,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營造公平、開放、健康的市場環境。
5. 廣泛利用多源大數據,結合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精準識別行業、企業高碳鎖定環節,實現對重點企業碳排放、碳監測、碳資產、碳交易和碳履約等重要數據信息的全面監管。
6. 綜合運用信息公開披露、環境信用、行政執法等多重手段,推動溫室氣體納管企業按時清繳、足額履約,確保納管企業履約率,維護公平正義的碳約束市場環境。
7. 加強政策引導和機制建設,推動碳排放監測員、核算員、核查員、咨詢員、交易員和碳資產開發員、管理師等專業人才的規范化培育和梯隊建設,打造一支服務多樣、結構合理的碳資產服務隊伍,建設立足四川、輻射西部的碳資產創新服務中心和產業生態圈。
8. 鼓勵和推動開展各層次、多領域的碳中和場景建設,對具備條件并積極主動實施碳中和的園區、社區、景區、企業和學校等單位及個人予以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營造一個全社會擁抱碳中和的氛圍。
9. 發揮可再生能源、林草碳匯、農村沼氣等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推廣“100%可再生能源電力”等模式,依托園區、景區、企業、會議、賽事等積極打造碳中和場景,實現碳資產開發與市場化消納良性循環和永續發展。
三、增強碳資產管理能力
10. 參照國際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報告、核查認證、公開披露等標準規范,統籌能源、環境、供應鏈等體系協同構建碳資產管理體系,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制度,推動設置碳資產管理職能部門,配備碳資產管理崗位,持續開展碳資產能力建設。
11. 以電子產品、快消品、日化產品、汽車、商業建筑等大眾參與度較高領域和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發揮行業企業領頭優勢,將供應鏈碳追溯全面納入日常管理,建立供應鏈層級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碳排放源解析與減排潛力評估,帶動供應鏈低碳轉型和綠色升級。
12. 按照有關技術標準規范,開展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報告、披露,制定數據質量控制計劃,開展低碳產品、碳足跡、碳中和等低碳綠色認證認可和推廣應用。
13. 科學合理設置碳減排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路徑,目標設定不能一味求高、求快,應結合政策環境、自身條件、市場需求等因素,推行減污降碳精準施策。對外發布具有雄心的碳減排承諾、項目氣候績效等,提升綠色形象和低碳影響力。
14. 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路線圖,創新減污降碳工藝路徑,探索以植樹造林、林木撫育、濕地保育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實現全生命周期(范圍一、二、三)碳中和。
15. 堅持走綠色化、循環化、數字化、高效化和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采用綠色低碳循環生產工藝,實施工藝流程低碳化改造與節能降碳重大工程,研發和推廣減碳、零碳、負碳技術,擴大綠色采購、清潔替代、原料替代、綠電消納和綠色融資。
16. 主動迎接碳定價機制,積極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證碳標準(VCS)、黃金標準(GS)等市場機制,研究制定企業交易策略和履約策略,通過市場交易發現減碳空間和實現減碳價值。
17. 堅持綠色投資原則,構建并完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體系,積極規避低碳轉型風險,慎重投資高耗能、高碳排和高污染項目,布局低碳投資、產業和項目,培育新的增長點。
18. 重點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應起引領和帶頭作用,注重先進低碳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率先打造基于氫能、氫冶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源互聯網、電氣化等先進低碳技術的裝備和重大基礎設施,構建支撐企業、行業、區域降碳的硬核資產。
四、提升碳減排服務水平
19.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應充分發揮智庫引領和支撐作用,開展前瞻性、原創性、可推廣、可轉化的基礎性和應用型研究和標準編制,為碳資產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20. 行業協會應發揮紐帶優勢,傳遞和解讀碳資產政策和技術規程,提升行業整體碳資產意識和管理能力,盡力降低企業清繳履約成本。
21. 技術服務機構應遵循客觀獨立、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專業嚴謹的原則,按照規范程序開展納管企業及其他企業、經濟組織、社會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不應從事有利益沖突的咨詢服務。
22. 認證認可機構應按照行業規則,規范開展低碳產品、碳足跡、碳中和等相關認證,發揮認證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正面功能。
23. 碳交易機構應加強風險防范和能力建設,嚴格按照交易規則運行,發揮市場化機制的樞紐作用,當好市場風險提醒人、交易規則解讀者和低碳激勵大平臺。
24. 碳資產管理機構應按照審慎原則,通過規范化運用市場化工具,滿足納管企業以較低成本履約的需求,實現碳資產保值增值。
25. 碳金融機構應建立綠色金融部門,利用全國統一碳市場和區域碳減排框架,合力打造碳中和投融資一體化服務平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做大氣候投融資業務。
26. 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應發揮布局優勢,充分利用區域優質師資,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線上與線下、公益與有償相結合,提高課程供給的引領性、多樣化和有效性。
五、促進碳普惠社會參與
27. 拓展公眾學習機會和參與體驗,提升綠色低碳意識,倡導節約為榮理念,開展垃圾分類、節能降碳、綠色消費、低碳出行,提升衣食住行游等低碳化水平。
28. 鼓勵公眾參與“碳惠天府”、“點點”碳中和及“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等碳普惠、碳積分及其他碳減排機制,推動低碳價值市場化轉化,增強公眾參與感和獲得感。
29. 面向公眾開展碳資產政策宣傳和基礎知識普及,提升碳資產相關概念、知識和政策知曉度和獲取便利性,提高對碳資產詐騙、炒作等風險防范能力。
30. 借鑒“生態銀行”等模式,打造公眾深度參與、自愿踐行的碳普惠機制,推動碳普惠與鄉村振興、社區改造協同路徑,有序引導居民開發林草碳匯、屋頂光伏、農村沼氣等碳減排項目,帶動公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增收。
倡 議 人(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明 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四川分公司
陳 彬 四川維誠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鄧 也 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杜 鄒 四川聯智環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甘 霖 國家電投集團西南能源研究院(四川省能源發展研究中心)
蔣潔萍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有限公司
廖文杰 四川大學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院
羅 彬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
馬生貴 四川大學(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
蒲 靈 四川省工業環境監測研究院
宋以佳 成都信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汪 軍 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
吳 茜 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
肖卓靈 四川省循環經濟協會
葉向峰 興業銀行成都分行
袁 亮 四川省節能協會
張 浩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成都分中心
張 洪 國能大渡河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張邦緒 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
張洪成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趙 銳 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卓 岳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原標題:碳定價時代如何干!全國首份碳資產生態創新行動倡議在川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