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無他,就是看到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的一句話——“相比城市,農村在這方面發展晚了近30年,目前正在加緊推行建筑節能低碳標準”。溯其源,是目前我國農村能源系統,在“清潔供”方面做了多方嘗試,不過忽略了一些用能側問題,既表現出了認知不足,也凸顯推行過程中的短板。
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在于,城建過程中,用能體系跟建筑走,管好承建方就能直接構建有序的能源系統。比較典型的,居民小區建設全部鋪設天然氣管道,安裝燃氣熱水器,統一裝屋頂太陽能,那么就基本成型了。
而農村地區長期處于分散架構中,用能體系跟戶走,跟經濟水平走,跟當地民俗走,跟很多因素走。也就是近年來,新農村建設興起,脫貧攻堅戰役圓滿結束,鄉村振興戰略如期推進,大幅改變了局部的用能情況,更便于統籌管理,否則這種無序狀態會讓清潔供暖類工程更難以推進。
當然,這是客觀事實,但“雙碳”目標的主觀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
那么,怎么“變”是關鍵。就當下的情勢來看,農村低碳、綠色能源體系構建看中了3點。
1、屋頂和空地
“光伏+”的概念聽得也不少了,農光互補、漁光互補之類的項目相信不少人回鄉有機會看到過。像近來上了電視的孟河村,推進分布式光伏整村建設試點,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年發電量超200萬度,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零碳鄉村”。
瞄準屋頂和空地,是分布式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由于農村地區的屋頂和空地資源更加豐富,換言之也可以說農村是分布式能源發展的重要陣地。再轉換一下角色,這就能推動農村能源體系更加多元和低碳。
中國清潔爐灶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曾表示,農村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主要依托能源效率提升與低碳能源替代兩個路徑。所以說,除了分布式光伏之外,生物質能利用也被劃入了清單中。
2、農作物秸稈
農村生物質能源豐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農作物秸稈。這個話題,環保在線也是在一直討論的,從秸稈禁燒,到秸稈資源化,再到秸稈焚燒火點監測,各個層面都沒放過。
當然,從中央環保督察的反饋來看,部分農村地區因為相同或者不同的各類原因,仍存在秸稈露天焚燒,以及秸稈資源化利用效率不理想問題,北方地區還會涉及到清潔供暖的推進成效、進度等等。
而抓住了光伏和生物質兩個大頭,再因地制宜發展地熱、沼氣、風能等各類清潔能源,路自然就能走寬了。
3、電網
橫向實現“電、熱、冷、氣、水”能源多品種之間,縱向實現“源、網、荷、儲”能源多供給環節之間的協同,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研究員如是建議。這也挑起了另一個問題,能源體系構建怎么能缺“神經強韌”的電網?
早些年,棄光率棄風率是耳熟能詳的熱點話題,歸根結底也在于電網建設上,無法長距離輸電以及就地消納能力不足,直接導致棄光率和棄風率居高不下。農村地區的清潔能源“原材料”豐富,多能互補聯供系統對電網建設的需求自然成為焦點。
如大量分布式光伏和多種新能源的接入,讓農村配電系統由原來的放射狀無源網絡變為有源網絡,于是就需要建立新型農村電網。廣東電網擬投資520億元鞏固提升農村電網,云南電網擬投資61.73 億元助力農村電網建設,金洞農村電網大升級,東蘭農村電網換上“科技芯”,貴州“十三五”投入346.4億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類似的行動層出不窮。
國家電網相關負責人曾明確表示,鄉村振興,電力先行,“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計劃投資7552億元,進一步提升農村的供電能力,加快傳統的農村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今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還聯合發布了《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意剛剛于12月9日結束。
軟件、硬件一個都不能少,投資、建設一個都不能慢。統籌規劃,科學推進,才能在美麗鄉村建設史上劃出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能源供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