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說完生態環境部同意了中國石化開展“無廢集團”建設試點工作,全球石油巨頭BP p.l.c.(英國石油公司)即將入股26GW亞洲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的消息就傳開了。AREH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色氫項目之一,BP“一發入魂”的行動也是得到了業內的普遍關注。
沒錯,看上去,在爭奪“綠色發展”這條賽道上,石化行業也要“卷”起來了。
不久前,中石化資本還一舉投資了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以大型低溫工程技術為代表的“氫”裝者,能夠提供氫氦溫區大型低溫制冷裝備、氫液化裝置及氫能應用系統解決方案、LNG-BOG提氦裝備、稀有氣體分離純化等。
如今,石化行業的自我轉型和跨界升級代表了響應“雙碳”戰略,靠攏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兩個主要渠道。
我國石化行業規模龐大,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船大難掉頭”的局面并不難以想象。據公開數據顯示,石化行業每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占比近2成,直到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其污染物排放數據依然可觀,比如VOCs排放量超過了107萬噸,因此減排意義重大。
德勤中國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共同發布的《邁向2060碳中和,石化行業低碳發展白皮書》就指出,石化行業可以通過7大主流方式實現清潔生產轉型:
①工藝改進和能效提升
②使用替代原材料
③采用綠色電力
④構建循環利用體系
⑤使用替代原材料
⑥優化運輸和儲存方式
⑦發展CCUS技術(碳捕集、利用和存儲)
這也就催生了石化行業的轉型需求,而在自我提升之外,有實力的企業開始探索入局環保的可能性,即實現減排和產業鏈延伸的“一石二鳥”。當然,短時間內石化行業進入環保的路徑主要是直接以入股、并購等形式整合業務單元,比如中晟高科2020年完成對中晟環境的并購,形成了“石化+環保”的雙主線業務結構。
或者進入清潔能源領域,如開頭提到的BP和中石化都是典型案例,而且頭部企業一致默認優先選擇氫能市場,可見對其青睞有加。這也與氫能本身發展的可塑性有很大關系,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成本難題的攻克,這種被稱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高調走入了各大石化巨頭的擴張版圖中。
無論選擇給自己找個“環保管家”,還是干脆搖身一變,成為“環境服務商”,對于石化行業穩步、加速探索低碳轉型模式都會成為經驗之談。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石化行業產業結構層次低下、產品結構雷同、資源矛盾突出等問題終將找到最符合綠色轉型的發展道路。如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就指出,要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原料輕質化,并且建議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對于已建成中交或者即將建成的、能效水平先進的項目,應予以盡快投產。
按照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來看,石化行業要完成“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等具體目標仍有一定壓力。意見也同時提出,應從嚴控煉油、磷銨、電石、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引導烯烴原料輕質化、優化芳烴原料結構,提高碳五、碳九等副產資源利用水平,推進煉化、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產業耦合示范,開發生態環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等方面著力推進。
為了進一步提高重點行業的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的效率,生態環境部還聯合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工信部發布了
《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為地方政府出臺節能降碳改造升級配套政策提供重要依據,也為行業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造升級方案提供重要指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