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搖號賣酒前段時間沖上熱搜,百萬人次/日的預約熱度驚掉了一批人的下巴,而當這個熱搜還帶著#區塊鏈#這個黑科技熱詞之后,關注度一發不可收拾。
區塊鏈這項技術,就像元宇宙一樣帶著一些探索的,不可知的魅力,越是神秘越是引人探究。為什么區塊鏈獲得了青睞?簡單來說,區塊鏈有兩個特性讓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有無以倫比的優勢——去中心化和唯一性。
也即,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或者說在數據的世界里,區塊鏈技術從根源保障了記錄和信息的真實可靠,不可篡改,強行建立了一條新的信任鏈。
茅臺啟動“云技術+區塊鏈”技術進行搖號售賣,從技術層面來看,也是保障購買真實有效,維護普通消費者權益的一種方式。那么這個思路換到環保行業來看,在“雙碳”背景下亟須建立有效的減碳市場機制,是否也能從區塊鏈技術中獲得一些新的突破呢?
4月1日,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公示了一條消息——2月16日,中節能(宿遷)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與中安能(海南)公司完成了全國首單區塊鏈技術核證碳資產BCCER的交易。該交易從底層邏輯上解決了碳資產核證現存難題,保證了碳資產核證過程可靠、透明、高效。
沒錯,這就是利用區塊鏈技術“賣碳”的核心邏輯。
而類似的實踐正在潮涌,呈現更常態化的景象。如深交所上市公司第一創業開發了ESG信息數字化管理系統,與螞蟻鏈“碳矩陣”合作,對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排查,完善碳盤查和環境內控流程。
萬向區塊鏈與方圓集團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打造區塊鏈碳核查系統和碳足跡標簽系統,而此前其已經與合作伙伴打造了“PlatONE+ BoAT物聯網可信數據賦能平臺”,逐步開始應用于智慧家電、智能樓宇、智慧交通等場景。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與南京數字金融產業研究院合作共同研發了首個基于區塊鏈的“碳風險管理平臺”,圍繞企業碳排放、碳減排、減強度、碳敏感、碳管理等6個維度12項評價指標,進行碳風險評級、風險預警和差異化產品設計等類別的信息支撐。
......
區塊鏈,“賣碳”靠譜嗎?真的能助力環境保護嗎?
技術發展的創新趨勢不可逆轉,區塊鏈與環保的碰撞是一個范圍性問題,而不是一個選擇性問題。其所能攻克的“信任危機”在環保行業遍地都是,危險廢棄物收運記錄追蹤、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性溯源、碳排放增減情況的核實、綠色生產全生命周期監管、能源體系/數字資產/碳交易......
一個碳市場,一個ESG,或將成為區塊鏈技術大展拳腳的不二舞臺。
碳市場已經說過了,再來看看ESG。首創環保、碧水源這些行業內的頭部企業為什么都在發布ESG報告,其根源不外乎①環境信用評價在監管中占據的分量今時不同往日;②環境信用評價在資本評級中的占比與日俱增。不過,我國ESG評價畢竟才剛剛起步,面臨的矛盾點很多,最顯眼的莫過于不同評級公司數據的高度不一致性。
業界分析,其原因有3:原始數據的高度不一致性、參照基準選擇的高度隨意性、替換值估測的高度不確定性。
看,只要跟數據真實性、可靠性、唯一性這些搭上關系,跟區塊鏈“合作”的機會這不就來了嗎。
據悉,區塊鏈碳信用交易平臺 Flowcarbon剛剛獲得了7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支持。該平臺致力于將自愿碳市場引入區塊鏈,而資本對于相關業務的青睞已經從一定程度上證明,方案可行性得到了一定范圍的認可,市場在等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會攪動怎樣的風云。
有機構進行了初步統計,2022年4月全球區塊鏈領域的融資額超過66億美元,單筆融資過億的有13項。其中美國一騎絕塵,融資項目數量近百,我國則有6個左右。也可以看出,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還在醞釀中。
不過,我國“十四五”規劃已經明確將區塊鏈列為了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之一。由數字化管理引領的變革,必將開拓物流、金融、公共服務、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領域的新格局。在這樣的浪潮下,環保行業更要深刻理解區塊鏈技術融入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利用好這一升級換擋的新生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