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
吉政辦發〔2022〕19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駐吉中直有關部門、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號)、《中共吉林省委關于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建設生態強省的決定》、《吉林省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吉廳字〔2021〕18號)精神,推動我省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提升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平,加快美麗吉林建設,助力碳達峰行動,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規劃引領,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質量監管,完善政策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為全面完成《吉林省第三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2021-2030年)》(吉政辦發〔2021〕11號)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吉政發〔2021〕7號)確定的林草生態修復任務,加快推進生態強省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吉林樣板提供生態支撐和保障。
(二)工作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治理。緊緊圍繞鞏固和提升生態功能目標,采取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辦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夯實吉林綠色本底,強化綠色發展的生態保障。
——堅持規劃引領,合理布局。遵循“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國土空間規劃和綠化相關規劃,合理布局綠化空間,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強林草濕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連通性和穩定性,打造“三區四屏三廊一網”生態格局。
——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結合地域環境特征,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結合、林草融合。
——堅持以質為先,節約綠化。始終把提高質量作為國土綠化的核心,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做到數量和質量并重,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任務
(三)科學劃定造林綠化用地。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及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按照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價結果,綜合考慮未來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調整方向,結合“三區三線”劃定等工作,統籌確定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和位置,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實行精準化管理,為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林草濕生態連通奠定基礎。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科學規范、因害設防建設農田防護林。嚴禁違規占用耕地造林綠化,確需占用的,必須依法依規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在公路、鐵路、河渠兩側和湖庫周邊依法合規落實綠化用地,嚴禁開山造地、填湖造地,禁止在河湖管理范圍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樹木。(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中鐵沈陽局集團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區〕政府落實。以下均需各市、縣級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四)深度挖掘國土綠化空間。要結合城市更新,圍繞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建設,挖掘城市、縣城綠化空間。對城區內裸露山體科學復綠,對內河、湖泊等水體沿岸、周邊劃定綠化用地。老舊城區要通過拆墻透綠、拆違還綠、留白增綠等方式,騰出綠化用地,推進城市森林建設。持續完善城市公園體系,豐富城市公園類型。城市、鄉鎮、村屯周邊的廢棄地、未利用地、邊角地等閑置土地,優先安排用于建設百姓身邊“口袋公園”“小微綠地”。鄉村規劃中,要按照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目標,因地制宜劃定“四旁”綠化用地,有條件的地方要規劃環村(屯)林、小廣場、游憩園建設用地。(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造林綠化相關規劃。造林綠化相關規劃要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實現多規合一,明確造林綠化目標和任務。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單位開展項目建設時,要把綠化美化資金納入工程預算,加強綠化美化經費保障??h級以上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造林綠化相關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不得擅自改變造林綠化用地面積、性質和用途,確需調整規劃的,報原批準機關批準。(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教育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科學選擇造林綠化樹種草種。要根據我省東中西部自然地理氣候和立地條件、植被生長發育規律、生活生產生態需要,按照適地適樹(草)原則,合理選擇鄉土造林綠化樹種草種,慎重選擇外來樹種草種。東部長白山林區要突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功能,優先選擇鄉土珍貴樹種;中部黑土區要突出農田生態防護功能,優先選擇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樹形高大的樹種;西部風沙地區要突出防風固沙功能,適度選用耐干旱、耐鹽堿、抗風沙的亞喬木、灌木類生態和經濟兼用樹種,提高防沙治沙經濟效益。江河兩岸、湖庫周邊要突出保水蓄水功能,優先選用耐濕性強、根系發達的樹種。道路兩側綠化要優先選擇防護功能強、抗污染、冠型優美的樹種。城市和村屯綠化美化要優先選擇常綠樹種、彩葉樹種和花果樹種,避免選用易致人體過敏的樹種草種。加大鄉土樹種草種采種生產、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力度,引導以需定產、訂單育苗、就近育苗,避免長距離調運造林綠化種苗。不得從林業有害生物災(疫)區調入苗木,對非災(疫)區調入的造林綠化苗木,要嚴格落實造林綠化苗木落地復檢要求,從源頭上防止發生林業有害生物災(疫)情擴散蔓延。(省林草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科學設計造林綠化方式。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的要求,從實際出發,科學選擇綠化方式。根據造林綠化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對于宜林荒山荒地,要堅持自然修復為主,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復天然植被。地勢比較平坦、水肥條件較好地區,要大力開展人工造林,盡快恢復森林植被。半濕潤半干旱地區,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以恢復灌草為主。要合理確定造林綠化初植密度,在符合相關標準的前提下,提倡低密度造林,減少造林綠化用苗量、耗水量。要大力推廣混交造林,提高森林抗逆性。(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嚴格造林綠化設計審查。造林綠化工程主管部門要對造林綠化設計中的樹種選擇、苗木規格、初植密度、造林綠化方式等嚴格審查,確保符合相關標準或科學綠化要求。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半濕潤半干旱地區的規劃設計,要經過水資源論證。承擔國家和省級投資或以國家和省級投資為主的造林綠化項目,建設單位要編制作業設計或綠化方案,項目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對作業設計的用地、用水、技術措施等進行合理性評價,并監督實施。社會普遍關心且政府主導的重大造林綠化項目,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加強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東北森林帶、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帶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提高重點區域生態防護功能。深入開展林草濕生態連通行動,重點實施“綠滿山川”森林植被恢復、“林廊環繞”防護林建設、“水草相依”草原濕地恢復、“城鄉一體”綠化美化等工程,形成林網成格、草地成片、濕地鑲嵌、交錯互連的高顏值生態格局。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充分考慮群眾意愿,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開展林業草原碳匯行動,大力實施碳匯林(草)建設,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省林草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強造林綠化施工管理。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國土綠化核心狠抓落實。要加強造林綠化技術培訓,特別是大戶造林、專業合作社造林和委托造林的,必須做好造林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提高造林綠化專業化水平。要加強造林綠化整地、選苗、栽植、澆水、撫育等關鍵環節管理,保證工程建設質量,提高造林綠化成活率、保存率。加強造林綠化施工管理,充分保護原生植被、野生動物棲息地、珍稀植物等,禁止毀壞表土、全墾整地等行為,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退化。(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中鐵沈陽局集團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加強造林綠化成果保護管理。要加強未成林地、幼林地封山育林、撫育管護和補植補造,建立完善造林綠化后期養護管護制度和投入機制,提高造林成活率。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要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科學、規范、可持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等,支持國有林場場外造林,積極推動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加大人工針葉純林改造力度,開展健康森林建設,增強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災害防控能力。要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強化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嚴厲查處亂砍濫伐、非法開墾、非法侵占林地草地和公園綠地等違法行為。要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火災防控能力,強化應急處置,堅決防范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發生。要加強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栗山天牛、楊干象等主要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監測和防治,嚴格控制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嚴格保護修復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及時搶救復壯。(省林草局、省應急廳、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及時開展造林綠化落地上圖及監測評價。以縣(局)級林草、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為主體,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及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國土空間規劃、林草資源圖及其年度更新成果數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等為基礎,運用國家造林綠化落地上圖管理系統,統一基礎數據、統一技術規范、統一上圖軟件,建立省、市、縣、鄉級林草與自然資源部門聯審聯控體系,實現覆蓋造林計劃、作業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等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形成年度造林綠化落地上圖常態化管理機制,提高造林綠化科學管理水平,全面監測林草資源狀況變化。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監測評價體系,運用自然資源調查、林草資源監測及年度更新成果,提升國土綠化狀況監測信息化精準化水平。按照國家國土綠化成效評價辦法,科學評價國土綠化成效。(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著力提升城鄉綠化綜合實效。推進城鄉見縫插綠、立體綠化,做到應綠盡綠,增強城鄉綠地的系統性、協同性,構建綠道網絡,實現城鄉綠地連接貫通。提升城鄉綠地生態功能,有效發揮綠地服務居民休閑游憩、體育健身、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推廣抗逆性強、養護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提倡種植低耗水草坪,減少種植高耗水草坪。鼓勵農村“四旁”種植鄉土珍貴樹種,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高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省林草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堅決抵制國土綠化形象工程。禁止違背自然規律、經濟規律開展造林綠化,堅決杜絕盲目追求“一夜成林成景”。要避免片面追求景觀化,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揮,嚴禁脫離實際、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搞綠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造林綠化要選擇適度規格的苗木,除必須截干栽植的樹種外,應使用全株苗。尊重自然規律,堅決反對“大樹進城”等急功近利行為。不得簡單模仿新興城市風格,嚴禁擅自砍伐、移植城市樹木,必要時應在審批前開展專家論證并征求公眾意見。(省林草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十五)壓實主體責任。要全面推行林長制,落實各級領導保護發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科學綠化主體責任,積極推進《吉林省第三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2021-2030年)》(吉政辦發〔2021〕11號)和林草濕生態連通行動,促進生態強省建設。各級綠化委員會要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宣傳發動、協調指導等作用,明確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國土綠化任務,強化國土綠化管理、監督檢查、考核評價等工作,持之以恒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要完善獎懲機制,對科學綠化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違背科學規律搞綠化的錯誤行為,要及時制止糾正;對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規追責。(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完善工作機制。開展林草碳匯行動,研究適應省情的林草碳匯開發和交易模式,調動企業、個人通過碳匯交易開展造林綠化。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生態產業,探索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國有林場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增強科學綠化動力。將造林綠化后期管護納入生態護林(草)員職責范圍,并與生態護林(草)員績效掛鉤。完善并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明確所有權、使用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規范草原經營權流轉,落實責任主體,持續改善草原生態狀況。積極開展“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引導多種盡責形式,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省林草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落實扶持政策。各級政府要合理安排預算用于支持國土綠化,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鼓勵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創新國土綠化投入機制。落實國家差異化財政補助政策,支持引導營造混交林、在旱區營造灌木林、封山育林、使用鄉土珍貴樹種育苗造林、實施退化草原種草改良等。要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對集中連片開展國土綠化、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經營主體,可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辦理用地審批和供地手續后,將一定的治理面積用于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相關產業開發。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優先保障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林分更新改造等采伐需求,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和災害防控;放活人工商品林自主經營,規模經營的人工商品林可單獨編制森林采伐限額,統一納入年采伐限額管理。要落實國家各項造林補貼政策,推進東北森林帶、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帶等重點工程建設。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支持金融資本依法依規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省林草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開展科技攻關。充分發揮林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科研機構作用,有針對性開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和林草良種選育馴化,加強重要鄉土樹種草種資源收集保護、開發利用、種苗繁育等關鍵技術和設施研發攻關,培育適合我省城鄉造林綠化的優良樹種草種,提高造林綠化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優化完善國土綠化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生態定位觀測監測體系。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開展松材線蟲病、栗山天牛、楊干象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林水關系、鄉土珍稀樹種擴繁等科技攻關。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機械裝備研發力度,提高國土綠化機械化水平。加強國土綠化科技研究,遴選儲備、推廣實施一批實用管用的生態保護修復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大楊柳飛絮、致敏花粉等防治研究和治理力度,提升城鄉居民綠色宜居感受。(省科技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加大宣傳力度。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弘揚科學綠化理念,普及科學綠化知識,倡導節儉務實綠化風氣,樹立正確的綠化發展觀政績觀。加強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營造科學綠化的良好氛圍。(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7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