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別山區里落了雨,降水經過西淠河、東淠河的收集,在西河口鄉匯流成淠河水,擦過六安城西,奔向北面的江淮平原,最終匯入淮河。三年前,一群三峽人來到安徽六安,探究六安與其母親河的聯結,緊盯這座城市與水相關的每一個細節,構建人、城、水和諧共生之道,力圖激發出每一滴水的最大能量和魅力,煥發這座皖西明珠的熠熠光彩。
治淮而興的六安 遇到新的“水問題”
從山間到平原,淠河裹挾著豐富的營養,天長地久地滋潤著江淮平原的城鎮和鄉村,而它的旱澇無常,也曾威脅著數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
1950年代,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批示指引下,淠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龍河口、白蓮崖六大水庫,用以緩解淠河旱澇交替給流域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另在東、西淠河匯合處下游,人們修建了全長104.5公里的淠河總干渠,配合其他干渠、渠道、塘堰等灌溉系統,溝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實現了雨洪資源的科學利用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淠河總干渠在六安市境內長達56.8公里,橫跨整個城區,主城區的飲用水取水口基本都位于淠河總干渠上。六安百姓稱淠河為“老淠河”,稱淠河總干渠為“新淠河”,在他們心中,新老淠河都是六安的母親河。
上世紀中葉的治淮,基本解決了淠河旱澇頻繁給六安帶來的安全問題。但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口激增,六安人與水的矛盾再次尖銳起來。這些矛盾造成六安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體現在水上,主要就是污水處理能力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均河、蔣家溝等城區十幾條內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問題,嚴重影響人居環境。內河污染隨水體流動影響到淠河水質生態,從而對下游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黑臭”不僅是六安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老大難”,也成了當地百姓的“心頭病”。
“因為水源來自大別山深處,水質好本來是六安市最引以為傲的一個標簽。但是近年來城里一些河道溝渠發黑發臭,讓六安人的這種自信大受影響。”王保龍說。他是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六安市三峽一期水環境綜合治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剛到六安從事長江大保護工作時,就感受到了六安人內心里的困惑和焦慮。
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但針對現有問題,開展全面水環境系統治理工作的難度也并不小。
結緣三峽 六安找到“水管家”
2018年7月18日,三峽集團與蕪湖市政府簽訂《共抓長江大保護共建綠色發展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經過仔細排查,三峽集團摸清了蕪湖水問題,提出了治水方案,治理成果初步顯現,并形成了推廣模式和經驗。
2019年6月5日,推進三峽集團開展長江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工作現場會在安徽省蕪湖市召開。8月2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在蕪湖組織召開三峽集團參與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城鎮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會,向全省推廣應用“蕪湖經驗”。
這讓同樣被治水難題困擾的六安眼前一亮。
城市治水問題有一定共性,六安、蕪湖又是同省兄弟城市,蕪湖與三峽能成功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六安也可以。
“蕪湖經驗”的推廣會后一周之內,六安市有關負責人就帶隊調研三峽集團長江環保集團。雙方旋即于2019年8月8日簽署共抓長江大保護推進綠色新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全面啟動六安市的長江大保護工作。短短三個月后,雙方合作的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成功落地。
“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是黨中央賦予三峽集團的新使命。打動六安市領導的,是三峽的講政治、有擔當,而最直接、最核心、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在蕪湖的‘系統性’治水思路所展現的顯著效果。”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總經理黃榮敏,也是當年蕪湖項目的負責人,介紹道,“大家都意識到了,治理水環境問題若還是依靠‘出問題-打補丁-再出問題-再打補丁’的傳統方式,其修修補補的效果只能越來越差。”
六安與三峽因“蕪湖經驗”結緣,但六安治水并不是“蕪湖經驗”的翻版。通過幾年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實踐,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治水理念不斷演進,治水經驗不斷積累,治水手段不斷豐富,治水鏈條不斷延長。來六安不久,三峽集團就針對六安的問題提出了該市的治水思路。
“六安借鑒三峽集團在其他城市的治水經驗,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蕪湖‘廠網一體’的治理模式基礎上,結合六安市內水系數量少,水環境容量有限的特點,采取‘廠網河(湖)一體’系統治理模式,通過流域統籌、區域協調、泥水并重等措施,實現城市整體水環境的有效改善。”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公司副總經理、六安三峽一期水環境綜合治理公司總經理陳翔介紹。
與很多城市一樣,當時的六安也存在“不同片區的自來水廠歸屬不同企業管,多個污水處理廠之間不能互通協同”等現象。而三峽集團針對這種現象,在廠網河(湖)一體的“蕪湖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城鄉統籌一體、供排水一體、建管一體。在六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三峽集團把涉水工作整個統籌起來,用系統化治理思維實現了治水工作的降本增效。
治水興城 綠色發展理念的六安實踐
出于對三峽治水的認同,六安市方面給予三峽集團最大的信任。“六安市成為首個將涉水資產全部交給三峽來建設運營的城市。”黃榮敏說。
如今,大別山區下了雨,雨水匯流來到橫排頭樞紐,被分為淠河和淠河總干渠兩支,便開始了它的“三峽旅程”——
進入總干渠的水,首先會進入相關自來水廠,凈化處理后送到千家萬戶。城市污水和降雨通過雨污分流的管網,分別來到鳳凰橋等污水處理廠和蔣家溝調蓄池進行處理。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會進入蘇大堰生態濕地,進行自然生態凈化,最后回到淠河。部分中水還會進入中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后成為六安電廠冷卻用水。污水處理后形成的污泥,則會被送到污泥處置廠處理后資源化利用。
而沒有進入總干渠、留在淠河主河道的水,則要經過城南水利樞紐。在這里水位被抬高,形成3300萬立方米的庫容,為枯水期城市供水提供可靠保障,同時在上游營造寬闊的濱水景觀和生態濕地綠色長廊。
上面提到的管網、自來水廠、污水(中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廠、蘇大堰生態濕地以及城南水利樞紐等涉水資產,由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統一建設運行管理。“上游來了多少水,自來水廠要供應多少水,污水處理廠要處理多少水,這些彼此關聯的數字,在‘水管家’的全面管理下,成為了支撐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大數據。”黃榮敏說。
黃榮敏的展望,其實還只是城市智慧水管家(簡稱“水管家”)能實現的部分功能。當前,三峽集團正在全流域推動水管家的落地,六安治水工作得到省市高度認同,涉水資產基本歸集、權屬清晰,自身運營已有基礎,因此,六安已成為最具基礎條件實現水管家模式落地的城市。
據三峽智慧水務公司副總經理陳江海介紹,正在推動落地的水管家模式,是以供排水為切入點,全面系統承擔城市涉水系統治理目標和管理責任。期間,三峽集團對城市供水、排水、管網、防洪排澇、河湖等涉水設施統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調度,通過全域統籌、科學規劃、精準投入和系統治理,并配合地方建立監管資產與水價掛鉤的定價調整機制,逐步實現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化,解決城市水生態環境根本問題,實現城市水環境的長期穩定達標和持續改善,助力地方綠色低碳發展。
未來,水管家將助力實現城市湖泊河流更清澈,濕地景觀更美麗,用水價格機制更合理,污水處理能力更強。水美還會帶來旅游、觀光農業、環保等產業的發展,充分實現治水的生態價值。同時,城市應對極端天氣造成旱澇險情的能力也更強大,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更多保障。
原標題:新時代治水興城的六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