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
環境監測事業迅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通過了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等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此期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排頭兵”“國家隊”,始終奮斗在監測戰線的最前沿,
這些變化,我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奉獻者。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們開設“監測這十年”欄目,從總站監測人的視角,展示十年間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監測這十年 • 污染源篇”
十八大以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政府改革聚焦點,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污染源管理模式發生重大轉變,污染源監測作為污染源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被賦予新的使命。總站污染源室在改革中創新、改革中突破,助力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多元共治的污染源監測新格局,以污染源監測技術和能力提升之不變,應污染源管理需求之萬變。
自行監測技術體系從無到全
2013年,我們支撐的首個自行監測管理辦法在新需求下應運而生,開啟了自行監測新紀元。之后,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義務被寫入2014年以來制修訂的7部環境保護法律中,并以排污許可制為載體全面實施。然而,實施之初,由于沒有專門的技術指導文件,如何科學設計自行監測方案,如何規范實施自行監測活動,如何記錄和保存監測記錄,成了排污單位和管理部門共同面臨的困惑和難題。
作為自行監測技術支持單位,直面困難,主動作為,2015年至今,我們整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以及監測系統各方資源,歷時七年,從零做起,牽頭構建完成“1+43+1”的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體系,明確規定了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的點位、指標、頻次等相關要求,與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體系實現了全面銜接,覆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比95%以上的行業,全面支撐了35萬余家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核發。
自行監測監管從點到面
2013年,自行監測推行之初,自行監測監管如同白紙一張,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能力極為薄弱,突破切入點是管理和技術的共同關注。我們在監測司的領導下,以聯網檢查為手段,以監測完成率和公開率考核為抓手,推動排污單位全面監測、全面公開,為政府監管、公眾監督奠定基礎。
隨著監測垂改實施,污染源監測管理重心下移,基層監測站的污染源監測技術能力普遍薄弱,難以支撐自行監測監管。為以點帶面推動基層監管實踐、助力地方技術提升,自2017年起我們聚焦京津冀、汾渭平原、珠三角、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流域,組織各地專家跨地區開展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質量抽查、抽測和比對監測,在點上推進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規范化,在面上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2020年起,在長期經驗積累和實踐基礎上,排污單位單位自行監測監管進入常態化,每年對各省5%核發排污許可證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專項檢查,全面支撐排污許可證后監管實施。我們針對地方實際,每年選取典型省份開展自行監測監管能力幫扶指導,助力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監管不斷攀登新臺階。
現場監測方法標準從少到多
污染源排放變化快,現場執法對監測時效性要求高,現場監測方法標準需求大,特別是廢氣排放監測。2012年之前,我國廢氣現場監測方法只有二氧化硫定電位法、非分散紅外法和一氧化碳非分散紅外法3項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為了適應管理需求,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大了廢氣現場監測方法研發力度。十年來,我們牽頭制修訂發布了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項主要指標的6項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加上其他單位編制的2項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現場監測方法標準由3項上升至10項,同時我們在研3項VOCs、氨、氯化氫現場監測方法標準。另外,十年間,我們修訂了所有現有自動監測運行技術規范,在研非甲烷總烴、氯化氫、一氧化碳自動監測運行技術規范,以適應和滿足新的管理形勢和管理需求。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管理部門和企業對現場監測方法的需求十分旺盛,為此,我們堅持研究儲備先行,自主開展了顆粒物、VOCs、甲烷、煙氣參數等現場監測方法研究,為推動監測方法標準化做好準備。值得一提的是,為建立快速、高效、智能的便攜監測及質控技術方法以支撐環境執法,我們探索開展了基于信息化、物聯化質控技術研究。
執法監測業務從粗到精
“十二五”期間,我們按季度開展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監督性監測,有力支撐了主要污染源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但與此同時,各地也面臨著管理需求不斷擴充、監測任務持續增加、部分監測活動因缺少針對性而導致數據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困境。為了更加精準服務管理,我們將污染源監測業務由定期的監督性監測,逐步轉化為問題導向的不定期執法監測,在監測對象上更加聚焦超標風險高的企業,在監測指標上更加聚焦管理需求大的項目,在監測頻次上更加強調靈活性。十年來,我們持續組織全國監測系統每年對2萬余家重點污染源開展現場監測,并持續推動測管協同機制建立與暢通實施,有力支撐污染源排放監管及重要管理決策。
按照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防控需求,為支撐我國臭氧污染防治攻堅,2018年起,我們還特別組織開展全國廢氣VOCs監督執法監測,通過排查建立了VOCs重點排放企業名錄庫,推動地方加強了監測能力建設,統一規范了廢氣VOCs監測技術要求,提升了全國監測系統VOCs執法監測技術水平。
本著監測為民,國家先行的原則,按照部領導指示,我們聚焦垃圾焚燒廠二噁英執法監測,從國家層面探索建立高效的監測執法聯動機制,形成示范引領效應。2017年以來,我們按季度組織對全國生活垃圾焚燒廠開展二噁英執法監測,累計監測4163家次,超標結果直接支撐執法處罰,5年來二噁英超標率下降30多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生活垃圾焚燒廠二噁英全面達標排放。
監測信息系統從小到大
“十二五”期間,我們的污染源監測信息系統還是單機版,數據報送還僅限于2萬余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監督性監測數據。2015年,我們著手建設“全國污染源監測信息管理與共享系統”,由單機版改為BS版,由監督性監測數據擴展到自行監測數據。目前,我們的管理對象由2萬余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擴展為35萬余家排污許可證發證企業,實現了全國固定污染源監測數據統一采集和統一管理,開發了異常數據錄入自動校驗功能,實現了與全國排污許可平臺、全國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平臺和各省份污染源監測平臺的信息交換。污染源監測信息系統由小到大,數據由少到多,功能由弱到強,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在智慧監測召喚下,在非現場執法推動下,我們的污染源監測系統將持續優化,努力為污染源管理數字賦能。
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征途上,我們將始終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在部黨組和站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以更飽滿的精神、更昂揚的姿態,奮進新時代,攜手共創污染源監測新局面。
原標題:監測這十年•污染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