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忠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湖州市安吉縣深入推動生態建設由環境治理轉向生態修復,不斷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良性循環,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綠色低碳共富闊步向前。
一、生態有價,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
一是試行雙向轉化路徑。探索開展土地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創新制定土地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土地出讓前,將“單位排放增加值”、“單位能耗增加值”納入土地初始出讓金,提前將生態補償成本納入土地附加增加值中。運用市場化手段,制定環境權益納入土地收儲交易,2022年已累計增加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基金3.9億元。
二是創新減排融資機制。以竹林碳匯改革為突破口,探索建立碳減排擴面增量融資機制,與國開行達成戰略合作意向,融資規模超百億元,撬動毛竹林林權由分散到戶向合作社集中轉變,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毛竹林流轉面簽4.25萬戶,完成林權集中流轉74.6萬畝,組建股份制專業合作社119個,通過林地經營、碳匯交易、共富股本金投資三項收益,參與項目的村合作社年均可增收100萬元以上,林農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為推動全域低碳共富再添“綠色引擎”。
三是探索市場交易模式。為推動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安吉積極研究開展土地出讓生態溢價、生態資源占補平衡補償、生態權益交易、水資源優質優價等市場化交易的可行性,制定環境權益重點領域收儲交易改革機制,并將相關溢價收入納入生態保護基金,有望每年為生態保護基金增收億元以上。同時構建鄉鎮(街道)GEP綜合獎補指標體系,根據上年度考核情況,分1-5檔進行考核并發放相應獎補,2022年首期安排獎補資金1500萬元,推動鄉鎮在保護中受益。
二、保護有獎,推進多元化獎補擴面
一是以項目引領正向激勵。將單一環境要素保護補償拓展至均衡發展綜合激勵獎補,排定10方面、25項的重點生態保護補償項目,包括鄉鎮(街道)GEP綜合獎補、茶山茶園生態修復補償、飲用水源地經濟林林權流轉補償等6項具有安吉特色創新的原創性補償方案,形成生態環境“誰污染、誰治理”的約束性機制和“誰受益、誰補償”的正向激勵性機制,截至2022年,已統籌生態綜合補償資金達4.9億元。
二是以協議模式兌現獎補。全省率先探索實行縣內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西苕溪流域上下游鄉鎮(街道)交接斷面水質為依據,協調流域上下游鄉鎮(街道)間以協議方式明確各自職責和義務,每年縣財政安排7200萬元,各鄉鎮自籌120萬,以水質考核為主要依據,補償方式包括:流域上下游鄉鎮(街道)橫向生態補償、水質變化的獎懲、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及水污染治理項目的資金支持三方面。2022年,11個鄉鎮(街道)完成簽約涉及補償資金達7200萬元。
三是以跨區補償提質擴面。為彌補跨縣域及省市域流域水質管理獎補盲區,近年來安吉不斷拓展跨區補償機制探索實踐。自2019年以來,相繼與長興建立安吉—長興西苕溪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每年補償資金達500萬元,與德清建立對河口水庫生態補償機制,每年補償資金達170萬元。2022年,經多輪對接協商,參照縣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制度,與安徽廣德建立《浙皖兩省夏陽溪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安吉夏陽與上游廣德石俊、石獅、高廟三村建立生態補償,每年補償資金基數30萬元。
三、補償有法,帶動區域化綠色共富
一是補償標準更高。在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共富綜合改革的背景下,生態保護補償更加強調對生態保護區的造血功能,如提出共富產業園建設向飲用水源保護區傾斜,在補償力度上,對處于水源保護區內的公益林大幅提高補償標準,由省定的40元/畝最高提至180元/畝,2022年度規劃生態保護補償金超過50%(約2.4億元)流向行政村與個人。
二是補償面域更廣。在補償范圍上,除涵蓋縣域內全部鄉鎮(街道)、行政村及有關個人外,還積極與相鄰區縣開展合作,形成跨省市縣的區域合作立體化補償體系。截至2022年底,跨省、市、縣補償區域內41個行政村按集雨面積最高補償20萬元/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補償300元/人/年,共惠及人口7.3萬余人,落實補償資金超億元。
三是補償參與更活。積極倡導社會踴躍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補償,以多種形式實現生態補償價值轉化,助推共同富裕。如,在縣慈善總會開辟生態保護基金社會捐贈專項通道,首期已募集專項捐贈700萬元;依托“兩山銀行”打造綠色交易中心,建立全國首個縣級碳匯收儲交易平臺,獲批成為全省首個竹林碳匯交易試點,截至目前已完成竹林碳匯交易量9536噸,成交額56.3萬元。
原標題:湖州市安吉縣“三有三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助推綠色低碳共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